华南及南海北缘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区域,地质演化和构造活动非常复杂。相较于一般的大洋板块,南海不仅受到多个俯冲活动的影响,还显示出南海地幔柱活动的参与,因此地幔深部的动力学过程对整个区域的构造演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南海以及陆缘上地幔结构精确的地震学成像则是更好的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从中国台网记录来自南海周边414个地震的数据中挑选高信噪比的区域地震的P波和S波三重震相数据,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建立了华南及南海北部上地幔一维速度模型。对于上地幔间断面包括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X间断面以及660千米间断面的界面性质有了一定的约束。我们在研究华南下方上地幔的三重震相数据时,观测到在下地幔顶部采样的震相可以延伸到10°震中距。为解释不同频率下的观测,需要该区域660千米间断面S波速度在10千米内增加~8.2%±0.5%。这一尖锐的660千米间断面表明方辉橄榄岩富集在660底部并且过渡带温度不超过2000K。通过与全球其它区域的一维模型对比,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地幔过渡带结构与大洋板块下方的相似。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区域对应的华南下方的地幔过渡带是一个既不受俯冲板块影响,又不受地幔柱影响的“正常”地幔。我们同时对南海北部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在国家台网记录到的菲律宾地震的SH波数据中观测到波列中首先到达的在高速岩石圈(Lid)中传播的Lid信号。通过模拟这一信号,我们发现南海北部Lid的平均厚度在~45千米,岩石圈底部界面深度在~70千米,S波速度减小~6%。南海北部岩石圈的厚度和太平洋板块的岩石圈厚度相当,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变化不明显。当射线穿过南海北部西侧时产生的地壳多次波,周期会出现随震中距增加而增长,这可能与射线既穿过较薄的大洋地壳又穿过较厚的大陆地壳有关。进一步采样到南海北部的P波数据显示在深度~250千米存在一个额外的间断面,对应为X间断面。该间断面对应的P波速度跳变为~2%,间断面厚度不超过40千米。通常认为X间断面的形成与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到斯石英相变有关。然而南海处于俯冲活动和地幔柱活动共存的复杂区域,现阶段我们难以也没有其它证据将其与某一种地质活动联系起来。
其他文献
笔者从2001年5月~2003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并发宫颈炎1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2001年5月~2003年12月就诊女病
目的对城市初高中学生的龋齿和充填进行初步流行病学调查,为更好普及口腔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宝山区高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所辖一中学的治疗统计表格为资
Different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have been 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geological mapping using Landsat TM data.False color composites, the principal compo
高校的消防安全对于高校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校师生生命安全的保障,为此高校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证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对
In this paper, the TEC in China region is calculated by final GIM model and plotted as contour maps, the TEC value calculated from dual frequency GPS measuremen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第一次确立了实践的观点,而第十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缘起之一。将《提纲》从实践到认识又到实践这一框架下进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