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胃肠吻合术式及胃容积的不同对非肥胖型T2DM患者术后降糖效果的影响,以确定胃容积的大小与血糖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探索外科手术治疗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可行性和控制血糖的可能性机制,以期为人类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手术治疗和术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收治的49例胃十二指肠病变合并T2DM的非肥胖型患者,术中依据病变部位、大小、疾病类型采取部分随机化分组,分别行全胃切除Roux-en-Y式胃旁路术(A组)、远端胃大部切除Roux-en-Y式胃旁路术(B组)、远端胃部分切除Roux-en-Y式胃旁路术(C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D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E组);对各组术前(0月)、术后1、3、6月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水平,及术后6月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体质量指数(BMI)与术前(0月)相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6月BMI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随访期间,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BM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胃肠吻合术式及胃容积的不同对患者BMI变化无影响。2.空腹血糖(FPG)术前各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具有可比性。与术前(0月)相比,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患者术后1~6月空腹血糖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而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术后1~6月空腹血糖水平未见显著变化(P>0.05)。术后随访期间,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组间比较,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与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术前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具有可比性。与术前(0月)相比,术后1月,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患者术后3~6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而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术后3~6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或P<0.01)。术后1月,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月,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组间比较,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与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4.空腹C肽与术前(0月)相比,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患者术后1~6月空腹C肽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或P<0.01),而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术后1~6月空腹C肽水平未见显著变化(P>0.05)。术后随访期间,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组间比较,患者空腹C肽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与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术后疗效观察术后6月,A组患者中6例得到治愈,3例好转,1例无效;B组患者中8例得到治愈,5例好转,1例无效;C组患者中5例得到治愈,1例好转;D组患者中2例好转,9例无效;E组患者中1例好转,7例无效。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三组(Roux-en-Y式胃旁路术组)与D组(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组)、E组(近端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吻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Roux-en-Y胃旁路术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且不依赖于体质量的下降;2.保留不同胃容积的Roux-en-Y胃旁路术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作用无明显差异;3.非旁路术对糖尿病患者相关代谢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4.胃在降糖机制中无明显作用,而主要在于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的旷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