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同时因其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把自身也推向了“风险社会”的边缘。为了消除生态危机、拯救人类自身,建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社会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心愿,而在思想意识层面先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容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是时下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概念、特征、内涵及其培育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生态社会是一种以生态化为基本内涵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生态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于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中。从历史进步和人的发展、自然本身的三重维度看,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包括生态发展观、生态科学观、生态和谐观、生态公正观和生态自由观等在内的观念体系。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三大特征:生态性、批判继承性和先进性。其生态性特征体现在对人类的美好生态需要的高度认同上,它认为优良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批判继承性特征则体现在对人类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上,它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努力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先进性特征则体现在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构建生态家园为目标,努力推进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到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上,我们认为:生态发展关涉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统一,要求人们利用生态功能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科学不仅阐明科学技术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大功能,还在要求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生态功能的有限性的同时,更须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进程。生态和谐的实质在于人与自然共荣共生,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是人类活动以环境的承载力为限度,关键在于人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公正要求人们追求生态的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国内公正与国际公正、权利公平与义务公平的统一;生态自由意味着人的自由只有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得到高度拓展,它强调人的自由与生物的自由的统一,追求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培育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是培育的思想条件。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是培育的实践基础。同时,还需要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是培育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