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灾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汶川震区大量重建建筑受地质灾害影响损坏、空置、废弃等情况表明,震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被严重低估,区域重建规划和减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难点,研究重要承灾体—建筑物在时空上的正面、负面响应,也是研究震区相关规划正确与相对薄弱的两面。通过承灾体时空变化表象的分析与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也可以反作用于相关规划/措施的制定与调整,并且往往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震后区域规划、重建、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合理推进具有重大实际与科学意义的。但是,现阶段鲜有研究者从大比例尺上考虑,深究受地质灾害影响的承灾体在时空上演变的原因与规律,强震区地质灾害多期承灾体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定量演变研究仍少有涉猎。本研究以强震区极重灾区—都江堰市龙池地区为例,基于GIS-RS技术,通过多期承灾体高精度遥感精细解译、相关文献查阅与野外详查及入户调访的基础上,构建强震区多期承灾体数据库,并通过ArcMap提取承灾体数据库中各方面属性,进行区域承灾体定量动态演变统计分析,以达到科学、准确地量化研究强震区地质灾害承灾体的时空变化规律。该成果既对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推进具有实践意义,也对其他类型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提供科学借鉴。本论文的主要思想核心、结论与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多时序高精度承灾体数据库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多期遥感影像精细解译与连续性识别为基础,辅以相关学术资料进行收集补充,重点通过现场详查与入户调访复核、校正前两者的结果并进行相应修正,对龙池场镇所有房屋进行精细解译与调查,以此构建准确、有效的多期承灾体数据库。为保证本文的强震区多时态承灾体数据库构建方法具有较好的移植性,详细描述数据库构建的流程与方法,以期其他研究者可以基于本文数据库构建方法更快的进行相关研究。为动态、实时的风险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与核心依据。(2)指出强震区应重视山洪与泥石流之间流量叠加、危害放大的联合效应,并认识到河床抬升的重要性与严重性。通过数据库分析得出:2011年遥感影像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建筑物为140座,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建筑占67.14%。泥石流直接损坏的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5.02%,山洪泥石流冲蚀损坏的受损道路长1.93km,占道路总长的24.52%。山洪与泥石流是强震区重要且持续时间长的复合灾种,并山洪泥石流具备―叠加—放大‖(流量叠加、危害放大)的联合效应,在震区重建规划与相关危险性(风险性)评价中应该受到重视。(3)实现了多期承灾体动态演变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重要承灾体—建筑物的结构、功能、价值、消失、新增进行多期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居民自建建筑的数量与价值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受损占居民自建住房总量的56.79%、27.58%,政府统建房拥有更全面、专业的风险意识与重建选址规划,其受损建筑的数量与价值仅占政府统建住房总量的2.12%与3.21%,但由于统建住房价值高度集中,其损失总值仍与居民自建住房的损失接近。研究区建筑物废弃、空置建筑数量多且价值集中,废弃、空置率能达13.5%,总的废弃、空置价值占总建筑价值的18.04%,资源的大量空置、废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内的可持续发展。(4)总结研究区承灾体演变的―正面、负面响应‖的经验教训。大量重建建筑受地质灾害影响损坏、空置、废弃等情况表明,震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被严重低估,区域重建规划和减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难点,零散住户及居民点的重建与规划有待在科学、全面的区域危险性评价基础上,进行重建规划和防灾、减灾、避灾等工作。在强震区,应该考虑震后3~5年内暂缓旅游业相关建筑(如:农家乐,商业建筑等)的建设;应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在震后3~5年内对流域面积较大的泥石流沟内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防治工程;在科学、全面的现场勘查与危险性评价之前,应禁止在沟口附近修筑建筑;在河流沿岸低高程区修筑建筑时,应严格考虑各地质灾害因素的影响,需要考虑到泥石流出沟物质与山洪共同作用会导致区内成灾阈值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放大的效应,在科学、全面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的指导下谨慎选址;应尽快找到如龙池场镇这类灾害威胁相对微弱或无威胁的―安全岛‖,将有限的资源用在灾害威胁相对微弱或无威胁的―安全岛‖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增强区内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地震灾区防/减灾决策和恢复重建选址工作的提升具有推进意义。由于研究水平与数据资料的限制,论文所构建的多期承灾体数据库及其分析体系,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误差。尽管如此,本研究成果以期能为震后区域重建规划和减灾工作等措施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