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公证制度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一项国际通行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其在预防纠纷、维护交易安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间接干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证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在公证体制、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公证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15年改革的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其中一个重要但恰恰被忽视的问题是公证员的身份与角色定位问题。从微观角度入手分析公证员在公证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身份性质以及其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促进公证改革具有非常必要的作用。角色分析方法是分析群体结构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与技术,正如英国社会学家纳达尔指出的社会结构就是角色的结构。本文在分析公证员群体时,引入角色分析的方法,探讨公证员在公证体制改革中的身份性质以及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角色扮演。本文研究采用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本文的总体框架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研究公证员角色问题的现实缘由以及对中国公证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出发,根据不同公证体制下公证员的身份,研究公证员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丛现状,这一研究角度大大开拓了公证研究的视野,对公证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研究背景分为“概念界定”、“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三个部分。首先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本研究运用的理论——角色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公证员角色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第三章从单一到多重:现阶段公证员角色现状调查首先介绍了对山东省临沂市两家公证处的调查;其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了公证员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角色扮演现状,存在的角色冲突;最后,得出结论,公证员角色的正确扮演是发挥其信用作用、保障公证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第四章公证员角色适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公证员的角色适应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角色塑造与角色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