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风俗》中中产阶级女性的异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伊迪斯·华顿以其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纽约上流社会及中产阶级人士的生活画卷。她对人物细腻又复杂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内心遭遇的精神危机。作为华顿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国家风俗》以19世纪末美国工业迅速发展、消费主义开始兴起为背景,通过对女主人公安丁不断离婚改嫁的婚姻生活的描绘,揭露了近代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在男权社会及消费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异化的生存状态。小说虽已面世长达百年之久,书中暴露出的女性异化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深刻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华顿及小说《国家风俗》进行了简要介绍,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作者及该作品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安丁的异化表现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社会关系层面发生的异化(性体验、生育及母职履行过程、女儿身份及同性友谊)及其自身在智力(判断力及思维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情感及信仰)上发生的异化。第三章则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探寻了安丁所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女性发生异化的客观原因:在父权制压迫下,女性因性别化社会环境导致受压迫意识缺失,不平等的受教育权导致女性缺乏改变意识及独立意识,加上社会偏见导致女性无法经济独立,这三层原因共同导致女性失去自我,失去判断力和理性思维,从而沦为男人的附属;其次,在消费主义的荼毒下,趋同的消费模式使得阶级差异变小,人们向上攀爬成为可能;而人们无尽的物质追求导致精神匮乏及道德沦丧;加之宗教本身的世俗化更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危机,而人本身的物化更是导致人性的缺失,这四层原因导致女性异化为物的奴隶,丧失信仰及人性。本文第四章通过对比客观的社会原因及华顿本人的经历揭示了华顿对导致中产阶级女性异化的男权制及消费主义的批判上的局限性:她反对男权制导致女性失去自我,但是其反抗是温和的,并没有公开与其进行对抗;而她对现代生活方式及新兴价值观的批判只流于道德上的表面批评,而未深入揭示消费主义的危害,以至于其本人对消费主义并无防范意识。论文最后一章得出结论:小说中反映的中产阶级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异化是因男权思想及消费主义的双重胁迫导致的,但华顿本人对两者的批判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对男权制进行温柔抵抗,对消费主义表面排斥却未发觉其本质。
其他文献
本论文的出发点源于德语的学习。学习一门语言当然也包括学习它所蕴含的文化,而成语就是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反映在语言上,给语言的学习造成了
在当今这个多元多种族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里,移民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移民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作为德国最大的移民群体,土耳其人在德国多元文化社会中建立了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美国的妇女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美国黑人女作家对美国妇女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七八十年代,一批黑人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