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那”的语体差异考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语言学界对“这”、“那”和语体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这”和“那”在访谈类语体、诗歌类语体、新闻报道类语体、法律法规类语体、科学技术类语体中的使用差异,并从多种角度对语体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层分析。本文在对大量语料收集、统计、对比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入手,分别考察“这”、“那”在五类语体中的语义表征、语法特征和篇章功能差异,然后从微观辨析“这”和“那”相互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这/那”出现频率的差异反映了其语体适应性的强弱,“这/那”的使用情况也表现了语体各自的差异特点;语义上,“这/那”的称代意义在各语体中表现普遍较少,科技类语体则独树一帜,而语体语言的主、客观性则影响着“这/那”语义表现;语法上,“这/那”充当句法成分时,语体间差异小,而“这/那”的搭配结构则表现了语体各自的差异特点;语篇上,依据语体的不同特点,“这/那”的篇章功能在使用偏重上各有不同;在“这”和“那”二者之间,总体上“这”比“那”的语体活跃度高,“这”重在表示指示意义、“那”重在表示无指示和称代意义的情况,在表称代意义上“这”同“那”存在语体的差异,“这”、“那”的使用皆受语体语言的主客观性、语篇情境和所指事物是否有定的影响,“那”比“这”的篇章认同用功能突出,语体差异小。我们分析“这”、“那”语体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认知情感上,语言者认知情感的不同,语体的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差异;语体思维上,语体的表达缘由、目的和功能各有不同,语体自身存在差异;词语上,“这”、“那”指称距离、指示范围与回指内容都有所不同,自身存在差异;语体和指示词互选上,语体在词语的选择上同“这”、“那”在语言的使用上都是具有选择性的,互选中存在语体的差异;语境上,不同语体中语境的差异使得“这/那”的表现不同;考察数据上,语体中的“这/那”在使用上带有各自语体的特点。
其他文献
自科学隐喻研究兴起半世纪来,西方学者对科学隐喻的理论系统进行了深化并应用到具体学科中,而国内学者多专注于借鉴和发展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因而,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具体的
焦点研究已经成了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讲,对于焦点结构的理解涉及到不同层面的语言学知识,比如音系学,语音学,语义学及语用学。因此,儿童对焦点结构的理解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来进行选择,两组患者分别来自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
环保园,是世园会主题园之一,占地15000平方米,由辽宁省环保局、沈阳市环保局投资,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设计实施。环保园由污水生态处理展区、绿色能源利用展区(太阳能、风能)、
合成了带羟基的聚丙烯酸酯高分子流平剂,不同羟基含量流平剂与普通流平剂在粉末涂料中的对比实验显示,端羟基流平剂具有更优异的增亮效果和流平性能。
“V单+X+N”格式是现代汉语里一类特殊的格式,它是由基础结构“V单+N”格式中间插入成分X构成的,因此,无论是X还是“V单+N”都与该格式联系密切,本文在大量语料事实的基础上,尝试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人蒲松龄写于晚年的说唱文学作品集,全书60余万字。作者用当时其生活的山东淄川方言书写,口语色彩浓厚,较好的保留了当时的语言面貌。除此之外,该作品属于近
文章在对主流跨国公司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Zander和Kogut基于知识特征研究角度的跨国公司理论,并对跨国公司R&D的全球分散化和R&D的国际战略联盟现象进行了解释
电视模式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可复制性,给电视节目的全球流通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前电视产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全球市场中,电视节目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节目模式的竞
研究了加入再生胶对橡胶硫化性能、拉伸性能、拉断伸长率、粘合性能等的影响。并对橡胶主体材料、硫化体系、补强体系、促进体系等配方进行了调整,实现了再生胶在输送带贴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