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作为政策催化的产物,在嵌入具有成熟关系网络的医院场域时,必然会与其他主体(主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发生权力的互动。因此,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时不能忽视实践背后的权力作用。本研究以华医院医务社工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探索医务社会工作行动者如何与医院场域中的其他主体互动以实现本土医务社工的专业化发展。在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政治有三个面向,首先是同医护人员争取专业身份的定义权,这一过程可分为“入场宣传期——融入调适期——提炼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医务社工通过不断宣传和发掘需求,获得了临床服务的入场券;第二阶段,医务社工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和走循证路线来拓展专业认同;第三阶段,医务社工提炼服务品牌,与医院优势学科结合,扩大部门在院内外的影响力。其次是为患者争取服务领域的管辖权,受限于自身资本的不足,医务社会工作行动者在专业关系的“接案—服务—结案”过程中需要借助医护力量的帮助,但回应患者需求的根本仍在于专业技能的运用。最后在专业内部,不同身份的医务社工之间也存在着对专业实践话语权的争夺。专业教育出身的行动者需要捍卫不被管理者重视的社会工作价值属性,促成专业的知识和价值继续应用于临床实践。医务社工行动者的实践策略可归纳为“专业技术+情感互动”。在中国这一人情社会中,情感的链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的缺乏。除此之外,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一直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挑战始终存在,医务社工行动者在实践时应当注意澄清。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突破当前专业化困境的发展建议:明确部门专业化发展定位,提供行动者发展专业身份的游戏规则;政府配套政策与搭建平台,从人力和资源的角度扩大医务社工对服务领域的管辖能力。学界积累干预研究的经验,为一线医务社工在专业服务方面的话语权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