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白念珠菌作为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以导致口腔、阴道及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下降患者中出现,主要有包括艾滋病、器官移植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常用于这种感染治疗的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和唑类的氟康唑、伊曲康唑,和许多细菌感染相同的是,随之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了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在过去的90年代,许多接受了长期小剂量的氟康唑治疗的HIV感染患者,出现了唑类耐药的白念珠菌。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33%的晚期艾滋病患者的口腔中分离到耐唑类药物的白念珠菌。最近,在包括器官移植等人群中也发现有唑类耐药的白念珠菌分离到。 从临床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出现抗真菌药物治疗失败的真菌感染,其原因主要有: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不同的药物特性以及真菌对药物的敏感度。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改进,白念珠菌出现唑类耐药现象的分子学机制目前比较明确的有,包括:1.包括氟康唑在内的唑类药物,其靶酶就是ERG11的基因产物: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该酶参与了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唑类耐药就与ERG11基因发生点突变和过度表达密切相关;2.唑类药物外流也是导致唑类耐药的主要原因,而与之药物外流泵相关的基因有ATP结合盒转运子基因(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CDR1、CDR2和主要易化子基因(Major Facilitator)——MDR1、FLU1,他们的过度表达可以导致唑类耐药的发生。 【方法】 本实验针对目前肾移植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变,通过检测从该人群分离到的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度,观察筛选出的唑类耐药与敏感株在ATP结合盒转运子基因CDR1的mRNA表达差异情况,并试图通过检测CDR1上游调控序列是否存在的点突变来阐述该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部分:1.唑类药物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白念珠菌的药敏实验观察。收集我院近一年来肾移植术后患者临床分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月四门口离白念珠菌菌株,采用NCCLS推荐的M27.A检测方案对标准耐药/敏感自念珠菌和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吧类药物(氟康娃和伊曲康咬)的药敏实验观察,发现在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存在吐类耐药的白念珠菌。2.CDRI基因在白念珠菌哇类耐药/敏感菌株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对念珠菌的mRNA进行NORTHERN BLOT检查,发现哇类耐药株与敏感株在CDRI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3.CDRI基因在氟康哩耐药/敏感白念珠菌菌株中调控序列的研究。通过PCR扩增该基因上游启动子调控序列,转化质粒扩增后测序未找到耐药/敏感菌株在调控序列上的任何点突变。【结果]1.观察到目前肾移植患者人群白念珠菌分离株可能存在吐类耐 药,并发现哇类耐药的发生与分离部位没有明显相关。2.观察到啥类耐药株与敏感株在 CDR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 异。3.通过对 CDR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进行测序,发现耐药株和敏 感株之间未存在差异。 【结论]1.哇类耐药在肾移植患者人群中可能出现的严峻局面,小样本 的肾移植患者人群中分离到的白念珠菌把美耐药率为 36.8% (氟康哩)~47.4%(伊曲康哇);2.氟康吐及伊曲康哇之间存在交叉耐药;3.哇类耐药的发生与分离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4.哇类耐药白念珠菌菌株比啥类敏感的CDRI基因表达要高:5.CDR基因在表达上存在差异与基因调控序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