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引起鸭、鹅、火鸡等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和渗出性炎症,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可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是当前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参与识别宿主的免疫系统,并在对宿主的致病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用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1型CH3菌株作为免疫原,纯化后的CH3 LPS作为包被抗原,依据间接ELISA的方法对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成功获得一株CH3LPS的单克隆抗体并命名为1C1。通过抗体分型试剂盒测定LPS单克隆抗体1C1为Ig亚类IgG3,腹水效价为1:3200。本研究通过间接ELISA的方法,用单抗1C1作为一抗,对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1462株RA CH3转座子随机突变株进行LPS突变株的筛选,成功筛选出一株对LPS单抗1C1呈阴性反应的突变株RA△604。South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转座子Tn4351在突变株RAA604基因组中为单次插入,转座子插入的基因为M9491360基因。BLAST分析结果表明,M9491360基因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高度保守,与DSM 15868,RA-GD, ATCC 11845=DSM 15868, RA-CH-2,17,153, Yb2和RA-CH-1具有98%-100%的同源性。对突变株RA△604的研究发现,失活M9491360基因后,其上、下游基因的转录没有显著差异,表明RAA604 M9491360基因的失活对其上、下游基因的转录没有极性效应。对纯化的LPS进行银染,结果发现,与野生株CH3相比,突变株RAA604 LPS缺少了两条分子量大约在21、15 kDa大小的条带,表明突变株RA△604的LPS结构发生了变化,预示着失活的M9491360基因与LPS合成相关。对构建的回复株cRA604进行全菌Western blot,发现单抗1C1反应条带在互补株得到回复,而在突变株RA△604为缺失,表明回复株cRA604的LPS表型有一定程度的回复。依据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的实验,对突变株RAA604进行致病性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动物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RA△604的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1010 CFU,与野生株CH3的LD50(4.47×107CFU)相比,减毒约200倍以上。体内菌血计数试验发现突变株RA△604在感染后5天内血液中细菌菌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野生株CH3在感染后前三天出现了明显的血液载菌量增加的趋势,之后随时间推移血液的载菌量开始下降。实验结果显示,突变株RA△604在鸭体内的生存能力明显下降,对正常鸭血清的抵抗力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的耐受力比野生株强,这可能是由于M9491360基因的失活改变了细菌外膜结构从而使突变株降低了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对突变株RAA604粘附和入侵Vero细胞的能力进行检测发现,细菌的粘附和入侵能力都有显著的下降。回复株cRA604能够部分回复细菌生存力、外界抵抗力、细菌粘附入侵能力。作为备选的弱毒疫苗,突变株RAA604免疫雏鸭后能对血清1型WJ4产生较强的保护性,保护率达87.5%。本研究结果证实M9491360基因与CH3 LPS的生物合成和致病性相关,突变株RA△604可用作弱毒疫苗候选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