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领域与空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超出单一的民族和国家的范畴,而跃居为整个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的全球性大问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以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进而更好的指导类以后似项目的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研究进展、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然后以滕州市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采用调查法和专家问卷法,再经过科学系统的优化筛选,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效益;第二层为准则层,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第三次为指标层,进一步将准则层的四个效益细分为十八个指标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综合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计算得出综合效益分值,进而分析其效益。为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所要求的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等级提高一级的要求,在选择指标时,综合考虑项目建设中对耕地等级评价有影响的指标因素、已有的评价体系指标选择方法及专家意见,保证所选指标定义明确,计算准确,便于收集整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1)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分析法,选择静态投资回收期(Cl)、单位面积投资(C2)、居民年均收益增加值(C3)、单位面积耕地平均年产值增加值(C4)、项目建设后有效土层厚度(C5)、建设后表层土壤质地(C6)、交通状况改善度(C7)、公众参与支持率(C8)、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增加率(C9)、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C10)和机械化作业增加率(C11)、土地垦殖率增加率(Cl2)、排水条件(C13)、多样性指数(C14)、灌溉保证率增加值(C15)、土地平整度率(C16)、田块规整率(C17)和景观优化度(C18)等十八个指标,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在确定各层次指标的基础上,综合专家经验意见,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划分其重要性程度。然后采用模糊分析法将各指标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确定各等级的得分范围及其范围内的代表值,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效益分析。为检验评价体系的正确性,研究选用滕州市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杨庄镇片区进行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将搜集并整理相关数据资料代入评价体系,得出评分为83.60,等级为“良”,接近“优”。这一结果与目前己完成的2013年滕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所构建体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用来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效益进行预测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