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经贵州省肿瘤医院初治的122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因素及评价其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收集贵州省肿瘤医院2007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所有初治的且资料齐全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2~112个月),全组患者中位年龄为28岁(年龄范围3~85岁),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31例,Ⅰ~Ⅱ期59例,Ⅲ~Ⅳ期63例,合并B症状者58例,大肿块者18例。109例患者仅使用ABVD方案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周期(0.5~8周期),10例患者使用ABVD+BEACOPP样方案化疗,3例患者使用ABVD+其他方案的化疗;单纯化疗者48例,化疗联合放疗者74例,放疗剂量为9~44.8Gy,中位放疗剂量为30.6Gy。CR有91例,PR有26例,PD有5例。全组霍奇金淋巴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为76.8%;局限期的5年总生存(OS)率为86.7%,进展期的5年总生存率(OS)率为70.6%(P=0.096),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Ⅰ~Ⅱ期与Ⅲ~Ⅳ期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3.5%和70.3%(P=0.066),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Ⅰ~Ⅱ期59例,死亡7例,死亡原因为肿瘤进展1例、肺部感染1例、车祸1例,4例死因不详;Ⅲ~Ⅳ期63例,死亡15例,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7例、肿瘤进展4例、颅内感染1例、自杀1例、2例死因不详,1例失访。早期预后良好组及早期预后不良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4.8%和83.2%(P=0.934),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Ⅲ~Ⅳ期的患者通过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的预后分层方式分为0~1、2~4、>4分的低危、中危及高危组,其5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89.2%、66.0%、35.7%(P=0.128),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早期预后良好组患者16例,单纯化疗者3例,放疗+化疗者13例,死亡2例均为单纯化疗者,两种不同方案的5年总生存(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采用ABVD方案及ABVD+BEACOPP样方案者分别为52例和8例,死亡13例,其中采用ABVD+BEACOPP样方案患者死亡2例,ABVD方案者11例,两种不同化疗方案的5年总生存(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单因素分析:年龄、β 2微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绝对值的比值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BVD周期数及化疗方案是影响HL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影响进展期H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及血白蛋白水平。ABVD方案较常见的毒副反应为2~3级的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为61.5%(75/122),3~4级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发生率为40.1%(49/122),1~2级转氨酶升高,发生率46.7%(57/122)。结论: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青年男性,整体治疗效果好,但因本组患者多数未能完成治疗,整体生存率稍有降低,早期预后良好组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其5年总生存率,年龄、β 2微球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单核细胞绝对值的比值以及血白蛋白水平可能影响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