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就读于兰州市西固区小学的某流动儿童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为出发点,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本文章的理论支撑,采用个案工作的干预方法,围绕如何合理的激发研究对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动力缺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案主在人际交往动力方面问题表现有哪些。笔者在接案的初期就对案主的人际交往动力进行测评,发现本研究中案主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与案主的父亲、老师、同学等人不敢交往,不愿意与人交往,不善交往,不懂的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注意的交往技巧。其次,分析导致案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以及不懂交往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就本研究中案主出现人际交往动力缺乏这一现象的因素不仅仅是案主自身的原因,更有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学校以及社区共同构成影响案主人际交往动力缺陷问题。最后,个案工作如何合理的激发案主的人际交往动力是本研究的关键所在。对案主的在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以及不懂交往的问题,不仅需要改善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且主要是通过对案主的父亲,案主的班主任以及案主的同学A进行干预,通过他们对案主交往方式以及内容的改变,激发案主的人际交往动力。干预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与案主及其社会生态关系的人进行访谈,在充分体现社会工作伦理中的案主自决价值取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案干预方案,干预的过程即为案主人际交往行为的改变为终极目标,在与案主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最初制定的目标能使案主主动i与父亲交谈,并且在短期内能交到新的同伴。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例如案主父亲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不了解,案主对笔者(准社会工作者)能力的怀疑等困难,但是最终都以理想的结果克服了。从介入结果来看,通过笔者(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案主父亲、同学以及班主任的干预,改变了对待案主人际交往的行为方式,达到了激发案主人际交往动力的目的,干预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案主结交了几个新的同学作为玩伴,也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并且一直与笔者(准社会工作者)保持着联系。笔者(准社会工作者)也对案主进行着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