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组织损伤轻、术后恢复快,而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并且具有美容效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类手术都需要经人工气腹形成足够的空间,以便于手术操作,CO2是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气体。研究表明,许多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并非手术操作不当所致,CO2及其产生的腹腔内高压对机体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在循环方面,可表现为收缩压增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本文通过观察两种抗胆碱类术前药——长托宁和阿托品,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时,患者血压、心率变化、静脉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的差别,来评价两种术前用药对患者心肌耗氧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45例25~55岁ASA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A组)、长托宁0.01 mg/kg(P1组)、长托宁0.02 mg/kg(P2组),患者入室后,连续监测ECG、心率、无创血压、SPO2、PETTCO2及CSI值,诱导采用芬太尼2.5μg/kg,丙泊酚2 mg/kg,琥珀胆碱1.5~2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吸呼比为1:2,维持PETCO2在35~40 mmHg,术中吸入异氟烷及氧化亚氮,维持MAC值在1.2左右,CSI值在40~60之间,使血压波动幅度控制在不超过术前的20%(除气管插管及拔管即刻)。术中气腹压力值设定在12~14 mmHg,记录患者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气腹前(T3)、气腹即刻(T4)、气腹10min(T5),以及解除气腹5 min(T6)的SBP、OBP、HR值,来计算SBP×HR;分别抽取3组病人T0、T5、T6时间点的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液量上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术前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组患者的SBP和DBP在麻醉前用药后30 min无明显变化,而均在气管插管后有显著升高;但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气腹前,SBP和DBP显著降低,其中,P1组的SBP的变化较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方面,组间比较:在T1、T3时间点,A组心率较P1、P2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在T1、T2时间点心率升高较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1组在T2时间点心率升高较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收缩压×心率,组间比较:在T3、T4、T4时间点,A组的SBP×HR值比P1、P2组明显增高(P<0.01),P1组、P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内比较:A组除T3时间点外,各时点SBP×HR均比基础值增高,但只有T2时间点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1、P2组在T2时间点的SBP×HR值与基础值比,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Ⅱ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内比较A组值在T5时间点比基础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L-6值组间比较,A组在T6时间点,比P1、P2组显著升高(P<0.05);组内比较,P2组在T6时间点,比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患者麻醉前使用长托宁较阿托品相比,有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应激反应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