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是一个有意义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多吡啶钴配合物与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6-TG)、6-羟基嘌呤(HX)、腺嘌呤(A)、2-巯基苯并噻唑(MBTH)和2,5-二巯基-1,3,4-噻二唑(DMcT)等嘌呤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交流阻抗技术及其数据拟合等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光谱、粘度测量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作用产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DNA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然后重点介绍了当前主要以DNA作为靶序列的不同种类的抗癌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最后总结了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抗癌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展望,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在第二章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等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6-MP自组装膜的制备和电化学表征以及组装时间对6-MP自组装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6-MP可以在金电极上形成自组装膜,并且随着组装时间的增长,[Fe(CN)6]3-/[Fe(CN)6]4-体系在6-MP修饰金电极上的反应峰电流增大,而反应的条件电位发生负移;循环伏安和计时库仑数据分析得出6-MP修饰金电极在0.2 mol/L KCl溶液中的膜电容随组装时间的增长而减小,说明随着组装时间的增长,自组装膜的致密性增加。当组装时间达到120 min时,6-MP自组装膜基本达到稳定。 在第三章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及其数据拟薄萝合等电化学方法及紫外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电位滴定技术等手段分别研究了6-MP组装到电极上和溶液中与多毗咤钻配合物的相互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Au电极上多毗咙钻配合物能与6一MP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利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配合物/6一MP修饰电极:当一定量的6一MP存在时,多毗睫钻配合物中心钻离子在伏安图上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在电位更负处新出现一对峰电流随6一MP浓度增大而增大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并且当6一MP存在时,多毗咙钻配合物的紫外光谱也发生了有规律的减色和最大吸收峰位移。表明溶液中6一MP与多毗咙钻配合物发生了明显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其与co(bPy)33+和eo(phen)33+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7xlo4L/mol和7.7xlo4L/mol。在相同研究条件下,我们还采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光谱对6一TG、HX、A、MBTH和DMcT与多毗咙钻配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有共辘杂环和琉基的化合物例如6一TG、MBTH与多毗睫钻配合物发生的相互作用和6一MP类似;仅含有共扼杂环的化合物例如HX和A与多砒睫钻配合物无明显的相互作用;仅含琉基的化合物例如DMcT与多毗睫钻配合物也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在第四章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交流阻抗技术及其数据拟合等电化学方法、紫外光谱和粘度测量研究了多毗睫钻配合物和6一MP形成的复合物(eo(L)33+一6一MP(L=phen,bpy))与小牛胸腺o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o(L)33+一6一MP复合物能够与oNA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eo(L)33+一6一MP一oNA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作用平衡,当DNA存在时,co(L)33+一6一MP复合物会重新解离生成eo(L)33+和6一MP。eo(phen)33+一6一MP与oNA的作用模式为部分插入作用,eo(bpy)33+一6一Mp与DNA则为静电作用模式。 在第五章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铁氰化钾体系中普鲁士蓝(PB)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单室电解池三电极体系中随着循环伏安次数的增加,K3[Fe(CN)e]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PB,PB在Au电极表面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所获得的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受介质和外加电位的影响。修饰电极上的PB在中性Kcl溶液中于0.5一0.2V电位范围内较稳定,而在1.0 moFL HZSO;溶液中PB吸附物会在Au电极上溶出;于一1一1.5v电位茄要下扫描时吸附物也会在Au电极上溶出。尤为重要的是,所获得的PB膜对HZOZ的还原有很好的直接与间接电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