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探析林语堂英译《论语》的“创造性叛逆”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不仅被视为儒家的经典之作,更被奉为东方的“圣经”。因其巨大的普世价值,自16世纪末开始,《论语》就被源源不断地翻译成西方语言。纵观《论语》的各种英译本,不难发现林语堂翻译的《论语》,又名《孔子的智慧》,不仅具有创造性,更具有叛逆性。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析和研究林语堂《论语》译本的“创造性叛逆”。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林氏在翻译《论语》时确实不乏创造性的表现,这可视为一种“叛逆”。结构上,林语堂选取了原文492章中的203章进行编译,将相近章节纳入同一主题,自拟题目,使得译文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内容上,林语堂在翻译主要概念、称谓以及相关章节时亦不乏“创造性叛逆”。林氏塑造的孔子远非一个中国圣人,而是一名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究其原因,林氏的这种翻译风格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旨在颠覆西方读者对孔子乃至整个中国人固有的刻板印象,践行自己的翻译“理论”。林氏的个人观念和生活哲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林氏的创作和翻译。笔者希望此研究能引起人们对典籍翻译的重视,重新审视林语堂翻译的《论语》译本,并加深对目的论的认识和了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