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空间现象,在全国各地政府对城中村进行拆除重建的同时,研究学者们却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对城中村的存在予以了肯定,在对待城中村存续问题上两者已经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城中村中外来务工人员的研究寥寥无几。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正确分析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的影响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需求的了解,更有助于政府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做到不但能改造城中村的空间景观形态,还能延续城中村的社会功能。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试图发现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的影响,以调整当前理论与实践的偏差。 本文基于解构的视角,从社会和土地两方面对城中村进行解构,将城中村的社会方面解构成地缘关系的城中村特性,将城中村的土地方面解构成建成环境的城中村特性。其中地缘关系的城中村特性使用“是否有老乡居住在同一生活社区”的虚拟变量来量化;而建成环境则分解成土地利用混合度、公共交通可及度、建筑密度和到市中心的距离四项指标。同时,本文将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解构成通勤(通勤模式、通勤距离、通勤时间、通勤费用)、就业(就业难易度、就业收入、就业职业)和生活质量(生活支出、对所处居住地的归属感、是否愿意在居住的生活社区内寻找自己的婚姻对象)三方面,以便更直观地体现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的影响。 异于通常仅采用定性分析对城中村进行研究的方法,本文除了进行定性分析外还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用规范的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福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更直观且准确。文章通过双变量Probit模型、顺序Probit模型、Tobit模型、ⅣProbit模型和ⅣTobit模型,从微观的层面分析城中村空间区域内外、地缘关系特性和建成环境特性对外来务工人员通勤、就业和生活质量三个维度福利的影响。同时文章还通过对不同模型的运用,不但解决了数据出现的左截断问题,还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减少了模型分析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研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城中村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间。城中村的地缘特性并不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但是能给外来务工人员增强归属感。而建成环境特性亦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通勤、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外来务工人员所居住的生活区离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其通勤距离、时间和费用都会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生活区所在社区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其就业相对更容易。研究的发现暗示着城中村为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了一定的就业可及度。这一结果与欧美国家移民聚居地的空间错配现象不同,存在着独特的中国化特色和结果。本文研究表明,看似居住隔离的城中村实际上也正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就业机会。许多城中村附近拥有较多的低技能要求的行业岗位,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距离其居住地更近。 当前对中国对治理城中村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当更清晰地看到城中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作用,并用以改造或更新城中村,而非彻底地摧毁他们。政府部门应当思考制定更好的政策,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积极重构其社会功能,加强城市郊区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低价出租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以增加城中村改造区域的就业可及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在基层社区建立同乡会,创造更多的蓝领就业机会,并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