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痤疮,又名肺风粉刺,酒刺、面疱等,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物、七情内伤等原因导致。痤疮易反复发作,或痒或痛,甚至有可能产生凹陷及增生性瘢痕,从而影响容貌美观,给患者带来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烦恼与痛苦。痤疮虽发病于皮肤表面,但痤疮的发病与机体营卫气血、经络脏腑息息相关,为热、湿、风、痰、瘀等内在致病因素外发体表,病位在内主要为肺胃,在外为肌腠,大多为实证。西医认为痤疮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微生物侵袭、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通常通过内服外用抗生素类药物、具有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的药物如抗雄激素类药及口服避孕药、维A酸类药物,对皮损处行物理疗法或光疗法等治疗方法治疗。中医对痤疮的治疗疗效显著,具有不良反应较小,患者依从性强等特点。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石膏倒膜、刺络拔罐等方法,多数医家倾向于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色,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痤疮的临床治愈率。虽然各个医家对痤疮的致病与治疗方案各有所侧重,但都认可本病是内因、外因共同致病,内因或由饮食失节,或由七情内伤,导致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异常,产生热、瘀、痰、虚、湿等的病理变化,遇外因引动,发为痤疮。临床根据痤疮产生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治疗。目的:饮食不节属于痤疮的致病因素之一,通过对痤疮与饮食不节关系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搜索,希望找出有关饮食不节致痤疮的明确认识。探寻痤疮的忌口规律。从先秦开始即有对食疗治病的论述,食疗治疗痤疮副作用小且方便易行。但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单靠食疗是无法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此时就应当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食疗是通过饮食入胃,通过脾胃的运化吸收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痤疮的中医治疗,从脾胃论治也具有意义,通过对近十年来现代文献数据的统计,探寻痤疮与脾胃的关系。从致病、减轻痤疮发展、中医药治疗方面系统的研究痤疮与脾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挑选出痤疮与饮食不节、忌口、食疗药膳、中医辨证论治相关文献研究,探寻痤疮与饮食不节的相关性;痤疮的忌口,痤疮食疗药膳、中医治疗痤疮与脾胃的相关性。结论:饮食不节如过食油腻、辛辣、高糖、高脂、甜食、咸味、饮酒等与痤疮的致病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积湿生热,上犯于面发为痤疮。西医认为饮食不节可通过对机体的代谢的影响增加痤疮的发病机率,但其机制未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并且,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痤疮的发病与饮食不节存在一定的关系。忌口是指与疾病、治疗有关的饮食禁忌。痤疮患者应忌食高脂、高糖、辛辣之品、鱼、虾、羊肉等的腥发之物以及酒这类易产生刺激的食品。中医食疗历史悠久,具有疗效显著、施用范围广、毒副作用低等特点。痤疮的食疗应根据痤疮的病因进行治疗。食疗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故痤疮的中药治疗也非常重要。通过统计发现,痤疮的治疗主要为清热泻火。过用清热泻火药物会损伤脾胃,故在用药时可适当加入固护脾胃、理气助消化的药物,对于过用苦寒药物治疗致使脾胃之气大伤,阳气虚弱的患者,更应使用健脾的药物,只有脾胃之气得以恢复,治疗才会更有疗效,对于胃肠湿热型的痤疮,在清热除湿的同时也宜健运脾胃,对于气滞血瘀型的痤疮,应适当使用健脾理气药物疏理气机。脾胃居中焦,与各脏腑都有一定的关系,故从脾胃论治,是治疗痤疮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