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就不能被忽视。愈来愈多的研究关注大学课堂教学状况,其中课堂学习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数字化时代赋予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新的特征,改变了大学教学与学习的原有方式,而理解课堂学习环境的新特征、认识其内在结构将有助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墙洞”学习理论启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确定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修正且完善其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地区高校做抽样调查,以期获得数字化时代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整体情况及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现实状况,进而结合访谈法分析现实差异。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数字化时代创设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着力点。研究有以下收获:(1)获得了《数字化时代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调查问卷》,该测量工具基于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在物理要素、资料要素、技术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人际交往六大要素上反映了数字化时代课堂学习环境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2)调查了数字化时代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现实状况。整体上看,大学课堂学习环境较为理想。从构成要素上看,人际交往要素的状况最佳,资料要素的状况有待改善。(3)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因素(学校、学科、性别)影响下数字化时代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六要素在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四个方面的表现。(1)情境方面:技术要素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自然学科的状况更理想。(2)协作方面:资料要素、技术要素和教师要素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表现更理想。物理要素、资料要素、技术要素、教师要素以及人际交往要素在自然学科的课堂表现更理想。在教师要素上,男性大学生认为更加理想。(3)会话方面:教师要素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表现更理想。物理要素、教师要素和人际交往要素在自然学科的课堂表现更加理想。在教师要素上,男性大学生认为更加理想。(4)意义建构方面:教师要素在“双一流”建设高校表现更加理想。资料要素、技术要素和教师要素在自然学科的课堂表现更加理想。在教师要素上,男性大学生认为更加理想。(4)提出了数字化时代创设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着力点。基于北京地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现实状况,遵循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创设大学课堂学习环境时,应在以下几方面特别注意:(1)在情境方面,普通院校、人文学科要加强技术要素对创设学习情境的支持作用。(2)在协作和会话方面,针对人文社会类课堂,应该加强物理要素、资料要素、技术要素、教师要素及人际交往要素的建设。对普通院校而言,更需在资料要素、技术要素、教师要素上予以加强;女性大学生更应重视教师要素对其学习的影响。(3)在意义建构方面,对人文社会类课堂而言,需进一步重视资料要素、技术要素和教师要素的积极意义;针对普通院校加强教师要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