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之初,许多制度仍在建设完善之中,市场整体发展的不够全面,而且市场准入的标准和要求相对较高,使得一些企业无法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满足融资需求,从而纷纷转向海外市场,于是许多中概股企业应运而生。在一开始进入海外市场时,中概股企业获得了美国投资者的认可,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中美文化差异巨大,无论是当地的法律法规还是投资者的想法,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许多中概股企业遭到专业机构的做空,股价开始持续下降,呈低迷状态,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渐渐不能被满足。随着我们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部分中概股企业开始选择私有化退市重新回到A股市场。因此,本文选择对晶澳太阳能私有化退市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来对中概股企业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事件研究法以及财务指标分析法来对晶澳太阳能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市场的动因和效应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其他中概股企业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发展提供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中概股回归的动因、借壳上市以及中概股企业私有化回归效应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于中概股、VIE结构、上市公司私有化以及壳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整理了股权融资、价值低估以及交易成本理论,接着对中概股企业回归的趋势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了晶澳太阳能公司私有化回归案例中交易双方的基本情况,从境外上市、境外退市、拆除VIE结构以及借壳回归这四个部分介绍了晶澳太阳能回归的过程;分析了晶澳太阳能选择私有化退市和能够成功借壳回归A股的动因,认为其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海外上市维护费用高,再加上国家政策对于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持使得其私有化退市;而晶澳太阳能之所以能够成功回归A股市场是因为寻找到了合适的壳资源并且国内政策放松了对于借壳上市的限制。接着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晶澳太阳能借壳上市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短期市场效应,认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市场效应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另外,通过相关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晶澳太阳能在回归之后保持着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但是偿债能力仍然需要加强;同时,回归A股市场也降低了企业的上市成本,提升了产能,完善了公司全球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最后,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将经验扩展至全部中概股企业,认为企业在面临私有化选择时,应保持理性,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出合理清晰的企业定位,同时也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回归方式,制定合理的私有化价格并及时把握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减少私有化失败的风险。另外,从中美资本市场的比较中,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为我国应不断完善发展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更多优质中概股企业创新其回归方式,并严格强化退市制度执行,优化市场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