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早期电影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散佚,严重制约着早期电影的研究格局。由于社会长期动荡,1949年以前国产电影中的大多数出品影片已经无缘目睹。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去越来越接近历史。而这种“接近”的唯一办法,只能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把历史碎片捡回来。民国时期的电影期刊和杂志所记录的一系列“纸上”的事实,让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去求索并验证电影发展历程的确切历史,这对于早期的电影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纸上观影”已经成为了研究早期中国电影的有效途径之一,电影痕迹与记忆尘封于各地图书馆泛黄的脆弱纸片中,引领我们满怀敬畏地触摸那段并未如烟的历史。1933年被誉为“中国电影年”,这一年,电影界陷入激烈的软硬之争,《猺山艳史》的出现,胸怀大志,意图开创国产电影左右之外的第三条路。是一部把边疆作为乡村与都市之外的第三空间,以深入猺山实地拍摄为号召,将“开化异族”为主题的特殊影片。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猺山艳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众多被埋没的胶卷之一,甚至在电影史的论述中,对它的记述与评论也寥寥无几,实际上,影片不管是从“瑶山”还是“艳史”来看,都能折射出所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面貌。如同德勒兹(Gilles Deleuze)曾论述福柯:“只注重陈述,而不去理会那些曾经以千百种方式吸引老档案员的东西:命题和句子。”笔者试图脱离之前以高度意识形态化为主导的社会政治学的史学观念和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重返30年代“季节轮换,潮流左转”的电影历史现场,一睹《猺山艳史》的本来状貌。希望通过“遗迹”的拼贴、梳理与描述,《猺山艳史》的价值能自行显示、被重新认识,本文所提“纸上电影史”作为一种描述和解释,尝试通过对报纸、电影杂志、地方志、照片等珍贵史料的梳理和分析,从“故事”“宣传”“争议”三个板块来呈现影片《猺山艳史》,客观承认该片在中国电影黄金时代所占有的独特位置,思考其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中的独特意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解决,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广西,为何产生这一描绘异族生活、不畏艰难深入蛮荒之地的影片,又是为何这样一部标榜开辟国产电影第三条路的少数民族影片,遭到电影人的大力批判,甚至在电影史上少有人提及其在中国早期电影的类型开创上的探索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猺山艳史》上映情况,产生背景的分析或有助于找寻30年代中国早期少数民族电影萌芽的影子,甚至以达到窥探国民政府之“开化异族”“统一边疆”等当局的政策;通过文艺界对影片的的争议和观众的公评意见的梳理,检视当时的影评人和大众对此类型影片的观感,探讨《猺山艳史》作为“蛮荒探险片”的存在之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与缘起、选题意义及论文中所提到的概念的厘清。第二部分为“故事”:对影片的上映,影片的基本信息进行简单的梳理。包括拍摄中的奇闻轶事,故事原型,真人真事,影片审查情况做一个详细的梳理。第三部分为“宣传”:影片的高调上映和制作方不遗余力的宣传在当时来讲引起不小的震动。第四部分为“争议”:影片上映后在各大报刊杂志上都能看到鲁迅、黄家谟、凌鹤对影片进行了题材、拍摄对象、演员表演、摄制期间的故事,故事原型真人真事、以及影片“开化异族”的主题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对影片有着丰富和复杂的读解并形成了文化界并不多见的一次观念分野。最后一个部分对“纸上电影史”的历史观照进行分析,就影片的审视和价值部分进行探讨,得出影片的价值在于影片蕴含信息的文化多样:拍摄轶事穿插汉猺相处故事;蛮荒探险元素符合“边疆热”;色情元素和猺民配乐有商业电影的影子;讲述“开化异族”的创新主题;反映少数民族的题材新奇;上映后文艺界众声喧哗,花开两朵,褒贬不一的评论形成中国电影史上的文化景观;又能激起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雄辩;也具有从亚人类学片、民族志影片(记录保存)角度考量的研究价值,创作者对蛮荒探险电影类型的探索,对于电影创作类型的丰富及内容题材的拓展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