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地黄饮子对中风后失语(阴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优势。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选取符合标准的中风后失语(阴虚型)患者共48例,并将4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语言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治疗组除给予上述治疗外再结合中药汤剂地黄饮子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应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及失语症BDAE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在口语表达、书写能力、听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总体言语能力上的变化,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来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核心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常规监测治疗中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探讨两组治疗方案治疗阴虚型中风后失语结果的差异性。观察所得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中风后失语患者在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分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核心中医证候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无脱落患者。2.在语言功能总体评定方面,以及口语表达、书写能力、听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在对中风后失语患者总体治疗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0例,无进步2例,总有效率为91.60%。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12例,无进步6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在核心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口眼歪斜、头晕目眩、咽干口燥等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半身不遂、手足心热症状的改善上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数据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7.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失语(阴虚型)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语言功能,并且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针药结合对中风后失语(阴虚型)患者临床核心中医症状如口眼歪斜、头晕目眩、咽干口燥有明显的疗效,对肢体偏瘫、手足心热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