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中慢性并发症占75.6%,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突出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关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与D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肾小球ECM积聚是糖尿病肾病等多种肾小球疾病发展为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病理基础,但是ECM积聚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关ECM合成方面的研究较多,降解机制的研究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ECM的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ALB、β2-MG是早期诊断DN的较敏感指标之一,本实验设计研究了早期糖尿病大鼠尿ALB、β2-MG,并同时监测肾脏MMPs的活性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手段。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早期尿白蛋白排出率(MAU),β2微球蛋白(β2-MG)及肾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1、DM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体重160~220g之间的健康Weister大鼠32只(由吉林省药品检验研究所提供)。雌雄不拘,分笼饲养。适应性饲养7天,制模前测尿糖为(-)。随机分为(1)实验组(DM组):17只,STZ(购于Sigma公司)用枸橼酸钠稀释后按50mg/kg体重腹腔注射,3天后检测血糖大于16mmol/l,尿糖(+)为制模成功。(2)正常对照组(Con组):15只,腹腔注射相当体积的枸橼酸钠缓冲液。DM组制模成功后,与Con组共同饲养,给予标准饮食,自由饮水。2、留取标本:3星期后DM组与Con组大鼠均置于代谢笼中,禁食24小时,自由饮水。收集24小时全部尿液,称取尿液体积(ml),分装2试管,每试管3ml,备测MAU、β2-MG和RBP。乙醚麻醉生效后,眶后采血2ml,检测血糖,全自动<WP=39>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CRE)、尿素氮(BUN)。取大鼠右侧肾脏,剥离表面脂肪组织,立即置于液氮中,备测大鼠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结果 1两组大鼠血糖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CRE、BUN水平无差异(P>.05);2 尿白蛋白排泄率取对数后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1),尿β2-MG两组比较糖尿病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 MMP-2酶解量糖尿病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尿MAU取对数后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0.56949,经T检验(P<0.02)。 结论 1、糖尿病大鼠早期(3周)即出现尿ALB增高, ALB可以作为早期监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2、糖尿病大鼠早期(3周)即出现MMPs活性的下降,且与尿ALB排泄量取对数后成直线负相关。随着MMPs活性的下降,尿ALB逐渐增高。MMPs下降,ECM堆积,原有的肾脏滤过膜结构被打乱,尤其是IV型胶原排列结构的改变,使双层结构的电荷屏障发生功能异常,导致ALB增高。糖尿病人检测尿ALB、β2-MG可以监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而由于MMPs与ALB排泄率取对数后呈直线关系,可以认为MMPs的下降导致ECM堆积,造成滤过膜的损伤,肾病的发生,是糖尿病肾病的直接病因,可以在控制早期糖尿病的同时选择增加MMPs活性的药物治疗,以期达到减少ALB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