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体系研究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52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就在于创新,高校科研团队作为区域创新主体之一要肩负起技术创新的重任。其中人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人才促进知识型团队的组建,知识带动团队活动的发展。共享是再造创新的前提条件,所以团队内部组成部分的共享程度越高,其发展的速度越快。由此可见,整个团队科研项目成果的研究深受共享程度的制约,其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着团队的科研目标能否实现以及科学素养能否提升。  本文将研究范围缩小到高等院校之内,把研究对象限制为科研团队这一主体,着重分析关于信息、技术等知识在其中的共享轨迹,解释相互作用的运动机理,揭示知识共享的基本结构。具体表现在以知识共享的理论作为切入点,从哲学的视角对知识、知识共享、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界定与总结,并研究了知识在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共享过程,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共享运动机制。通过分析主体、客体和环境三层维度,揭示了知识的提供方、接收方及共享环境中存在的影响知识共享水平,降低其创新能力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解决方案。即从科学哲学、管理哲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将以人为本、知识共享、主客合一及协同共享的文化理念作为思想基础;从共享的形式、知识库系统、技术基础设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来创设共享条件;从知识主管、培训机制、组织模式、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五个方面来完善共享途径;从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来系统构建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知识共享主体的供给水平,扩大需求,拓宽渠道,打造共享文化的目的,这对于提高其科研竞争实力,发挥其创新主导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谭嗣同身处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传统社会失序的动荡时代。同时,中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基本宇宙观也面临着不断的质疑和严峻的挑战。爱国的仁人志士们迫切寻求一条新的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