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诸多发展经济家和农业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尊重市场机制、按照市场逻辑来配置资源、分配收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市场价格的指引下,农户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选择市场行为不仅可以实现脱贫致富,而且能够提高家庭福利水平。出于这种认识,农户的市场行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富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对农户生产、销售和消费等主要市场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农户市场行为的特征及制约因素,为提高农户参与市场机会和竞争力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内容如下:首先,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农户市场行为及其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户市场行为界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农户,在既定的环境和资源约束下从事的市场参与行为;然后,将农户市场行为划分为农业为主市场参与、兼业为主市场参与、非农为主市场参与和生活消费市场参与等,并测度出对应的农户市场化水平;接着,采用扩展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别探讨了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农户市场行为的效应;最后,结合经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提出优化农户市场行为,提高农户生产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由于农户的市场行为很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而弱化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利用西北师范大学“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对甘肃省14个自然村的社会调研资料,通过扩展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究了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结果发现农户市场行为存在显著的内生性问题。所以,本研究通过加入逆米尔斯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对农户市场行为的内生性问题予以处理,得出了更为可靠的结论,为分析农户市场行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证据。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户的市场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兼业化特点,不注重专业化生产,因此,不利于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型;第二,农户市场行为的差异主要来自家庭因素,其中,家庭总人口数量、家庭学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农户市场行为选择影响显著;第三,非农为主市场参与对农户家庭收入与家庭福利具有积极的影响,但由于照顾子女、赡养老人和人力资本以及高额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户无法选择这种市场行为;第四,农业为主市场参与对农户收入、支出及福利作用微弱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严酷、生产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的欠发达地区农户很少从事高价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