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搭建了一套基于碳阳极膜的MCP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利用该探测器,我们测量了10-100keV质子穿过PC微孔膜后角分布,电荷态分布及穿透率随时间的演化。我们发现,10keV、20keV质子以1°入射微孔膜,粒子出射角度为1°,即沿着微孔孔径方向出射,30-100keV质子以1°入射微孔膜后,粒子出射角为0°,即沿着质子入射方向出射。不同能量质子入射微孔膜后出射粒子电荷态纯度均随着质子入射时间的持续而升高。实验结果表明,10、20keV质子在微孔膜中的传输为导向效应,而30-100keV能区质子在微孔中输运机制与 keV能区有显著不同。同时,我们针对100keV质子以1°入射PC微孔膜的传输特性,建立了从低能区到高能区的理论模型。我们认为,入射离子在微孔内将受到三种力:表面电荷斑产生的长程库仑力、表面原子层的集体散射力、入射到固体内部一系列随机碰撞过程中的二体碰撞力。这三种力哪一种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入射离子在微孔中的传输机制。理论计算表明,100keV质子在 PC微孔中的主要传输机制是电荷斑辅助的表面以上近表面镜面散射行为。通过计算入射离子能量为10keV、100keV、1MeV,以1°入射 PC微孔膜充放电平衡后出射粒子的角分布和电荷态,我们发现,百 keV质子在绝缘微孔膜中的传输机制是电荷斑辅助的镜面反射。在几keV的低能区,表面沉积电荷的导向是主要的传输机制。在MeV的高能区,深入表面以下的多次随机的非弹性碰撞是主要输运机制。在几百keV的中能区,在无电荷斑时,中能离子主要以表面以下多次的随机二体碰撞为主要传输机制;而当充放电平衡后,主要传输机制为电荷斑辅助的表面以上(近表面)的镜面散射行为。通过本工作,我们给出了从低能区到高能区能量范围入射离子在微孔中的传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