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东亚地区也在积极推动其经济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了以东盟为轴心的“轮轴——辐条”型经济一体化结构。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这一主导结构下向前推进。东亚地区为何会形成这样的经济一体化结构,这种结构又会向着什么方向演变?这些问题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结构问题展开分析,力图理清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基本逻辑,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构建了一个效用可转移的合作博弈模型,把经济福利和政治因素结合以来,作为政府进行经济一体化决策的基本考虑要素。在用二元选择模型验证了国际政治因素对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一体化的四种基本结构——“双边”结构、“网络”结构、“轮轴——辐条”结构和“统一多边”结构,界定了每种结构的稳定性条件,为分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逻辑,本文把东亚主要经济体中国、日本、韩国、东盟作为研究对象,以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的福利效果为标准,分析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双边”结构、“轮轴——辐条”结构和“统一多边”结构,指出当前东亚地区以东盟为轴心的“轮轴——辐条”结构并不是一个稳定结构,具有向“统一多边”结构演变的动机。然而“政治门槛”的存在阻碍了这一转变过程。在经济一体化结构演变的过程中,轴心国东盟面临着经济福利的恶化。为了消除东盟对结构演变的阻碍,在效用可转移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东亚区域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成立条件,为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向理想结构演变、实现东亚区域整体福利的改善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