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双胞胎羔羊为试验动物研究培育方式对羔羊生长发育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4对双胞胎湖羊公羔羊,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将每对双胞胎羔羊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实行人工哺育代乳品(AR,artificially reared);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随母哺乳(ER,ewe reared),每组24只羔羊。羔羊出生后,每隔10天于晨饲前进行称重、采血。羔羊在45~55日龄和75~85日龄随机选取4对双胞胎羔羊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羔羊在60和90日龄时,分别随机选取3对双胞胎羔羊进行屠宰。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试验一,培育方式对双胞胎湖羊羔羊生长发育、营养物质利用率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30、40日龄时,AR组羔羊的体重显著低于ER组(P<0.05),但差异在逐渐减小,到50日龄以后差异不显著(P>0.05)。AR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在10~20日龄段显著低于ER组(P<0.05),在40~50日龄段显著高于ER组(P<0.05),其他时段差异不显著,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亦不显著(P>0.05)。对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在60日龄时,AR组羔羊的瘤胃占复胃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ER组(P<0.05),而瓣胃和皱胃占复胃总重的比例显著低于ER组(P<0.05);在90日龄时,两组羔羊各胃室鲜重以及占复胃总重的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R组羔羊瘤胃的鲜重比ER组高。AR组羔羊的小肠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ER组(P<0.05)。代乳品对羔羊内脏器官重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能量(E)、粗蛋白(CP)、粗脂肪(EE)、钙(Ca)、磷(P)等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血中尿素氮(BUN)、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碱性磷酸酶(ALP)等血清生化指标以及Ig G、Ig M、Ig A等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不明显(P>0.05),AR组与ER组羔羊在不同时期的血清学指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试验二,培育方式对双胞胎湖羊羔羊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了因培育方式不同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AR组和ER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在60日龄和90日龄都发生改变的基因有7个,它们是OR1E2、S1PR3、KMO、APOA4、ORM2、HTR4和FADS1;60日龄和90日龄的差异表达基因在AR组和ER组中表达也发生变化的基因有20个,它们是ACO1、HBA1、MFSD2A、CYSJ、LOC785954、FCN、GRB2、LOC100037663、ORM2、RXRG、LOC100602447、SQLE、HSD17B2、CYP4F2、INHBE、EAAT2,其中有4个未知基因,探针号为14780690、14815720、14845504、14854080;在不同日龄和不同处理中,表达均发生改变的基因是ORM2。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小分子化合物和有机酸代谢的生物过程、酶活性反应生物过程和免疫反应过程。Pathway途径显著性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激素合成和p53信号转导途径。总体结论,人工饲喂代乳粉的培育方式能够达到与母乳哺育羔羊相同的培育效果。不同的培育方式导致肝脏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发现了肝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了羔羊早期生长发育的营养调控作用,为揭示羔羊早期培育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