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对剧作中的功能性角色进行研究,侧重探讨功能性角色在叙事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一章探讨功能性角色的概念及其分类。所谓功能性角色,指那些次要的、为了叙事而出现的人物。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不是剧作者和观众所关注的重点,其形象也往往是模糊而刻板的,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只能算是剧本中的某种功能因素。因其身份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分为三类:功能性小人物、功能性神灵以及功能性官吏。第二章探讨功能性角色在叙事方面所共有的作用,主要是叙述关目和推动情节,由于每种角色的身份特点不同,因此其发挥的作用也略有差异。在叙述关目方面,功能性小人物主要起复述或者转述作用,使人物和事件在流转中得到不同方位的关注,也让观剧者获取多角度认知和情感体验;功能性神灵以全知全能视角对剧中人物事件展开叙述和评判展;功能性官吏是事件的相关者,可以补充事件和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在推动情节方面,功能性小人物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不断制造波澜,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功能性神灵则往往出现在剧情“山穷水尽”之时,让走到绝境的故事绝处逢生;功能性官吏一般出现在剧作的第四折,让剧情迅速走向大结局,具有一锤定音之效果。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探讨每种功能性人物独有的作用。先看第三章功能性小人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结构情节:一方面它可以连缀故事主脚,将戏曲中原本不相干的人不动声色地联系在一起,引发人物之间的矛盾,这一点以《汉宫秋》中的毛延寿最为典型;另一方面,在一些双线甚至是多线发展的故事中,小人物往往充当这些线索的串联者,使叙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以《儿女团圆》为代表。(二)插科打诨:科浑在杂剧中十分常见,且往往是通过小人物来实现的。店小二是其中典型,要么通过自嘲或者自相矛盾的话语,要么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来调笑戏谑。这些小人物多是又净或丑来扮演,这与它们源自参军戏有关。(三)衬托主角:《汉宫秋》中,毛延寿的奸贪狡诈衬托昭君的清冷孤傲,他的卖国求荣衬托昭君的深明大义,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围绕着王昭君而展开,让昭君的形象在不同的场景和语境下逐渐丰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大义有小爱的立体的人。第四章论述功能性鬼神的作用,分两个部分。(一)教化百姓:剧作家们推陈出新,利用民众对鬼神的信仰,通过说教教化和惩恶扬善的行为模式,来宣传孝道、忠义、善恶有报等理念。(二)增加审美:剧作者们常常有意识地利用鬼神因素,来制造陌生感,以增强观众的惊奇感,提高观众的审美感受。一方面,从剧情上来讲,鬼神因素的引入,可以使剧情化平为奇,达到出奇制胜、出人意料之奇效,这一点在历史剧中表现最为明显。另一方面,戏曲作为舞台上的活艺术,作家在创作时还应该考虑到实际的演出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效应。第五章论述功能性官吏的作用,分两点。(一)解决矛盾:功能性官吏在解决矛盾冲突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化解才子佳人与封建家长、商人恶霸以及当事人内部的矛盾,使剧情实现团圆之趣。(二)增加意蕴:一方面,功能性官吏对爱情的看法以及对士子中举前后态度的冷暖变化体现出他以做官中举为一切取舍标准的官本位思想;另一方面,功能性官吏反映出作者在新旧文化之间左冲右突的犹疑态度,体现了其不彻底的反礼教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