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我国民族自治法制转型研究一文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民族自治法制发展的脉络和清朝对传统民族自治法制继承,清朝前中期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民族地区自治法制的立法概况,总结清朝前中期我国民族自治法制的基本特征。通过论述清末国家与边疆的危机,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的压力与外国势力的入侵,指出清末民族地区新政和相关的民族自治法制改革的内部因素,说明其紧迫性与复杂性。最后通过对清末国家和民族地区新政和法制改革的详细论证,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移民开垦导致经济社会深层结构的微妙变化,总结我国清末民族自治法制转型的历史经验。清末全国人口迅速增长与各种资源急剧短缺的矛盾;不断的农民起义;清朝中央政府在国家层面的新政和法律改革;外国势力入侵;移民与放垦;民族地区上层人士的民族危机感和革新观念的产生等都对民族地区法制转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民族地区自治法制转型一定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变动相适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民族同化,注意研究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由于清政府很多改革措施不适应民族地方的实际情况而流于破产。也警示我们现阶段尚未完成的法律移植如何与本国文化契合,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后做取舍的问题。清末中国民族自治法制转型的历史经验不仅适用于今天的民族自治立法、治理,而且也适用于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法制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