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的影像化——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an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她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从小说的主题到表现手法再到人物形象,严歌苓以多变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随着《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等文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她小说叙事中的影像化特质逐渐凸显出来。作家兼编剧的身份使她的小说兼具文学与电影的特质。在好莱坞担任职业编剧至今,她的剧本备受好评。从早期的《心弦》到近期的《金陵十三钗》,严歌苓赋予电影人物深刻的人性美感和价值意义。她对剧本的掌握和对人性的发掘使每一个银幕形象都血肉丰满、呼之欲出。长期在好莱坞担任职业编剧的经验,使其作品在讲求艺术性的基础上,充满了视觉和听觉效果。她将写作剧本的技巧与小说创作进行杂糅,使小说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和造型性,使人产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在她的小说文本中体现着电影所具备的视觉化特质,电影特有的拍摄、剪辑、表现技巧被运用至小说文本之中,形象化、视觉化的文本内容通俗易懂且生动引人,使人在领略其语言之美的同时如同经历了一场“视觉之舞”。作为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突出代表,严歌苓小说叙事中所具有的影像化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小说中的影像化特质作为研究的重点,分别从叙事结构、手法、人物塑造以及小说文本对影视拍摄的影响这四个部分入手,以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为线索,对其小说中的影像化元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从时空顺序式结构和时空交错式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严歌苓小说中的文本结构所具备的电影特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从视点、语言的运用及人物造型、场面叠加积累和内心直视的结合两大角度出发,论述严歌苓在叙述手法和塑造人物上所具有的视觉化特色,并从细节处对严歌苓小说中的影像化元素进行剖析,以求尽可能全面的展现其叙事技巧。第四部分从严歌苓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入手,探讨改编过程中文本对影视作品拍摄的助益与影响。本文跨越学科界限,以叙事学和电影学的原理进行研究。分析严歌苓作品中影像元素的运用技巧,以求全面阐释其小说文本的叙事特色。
其他文献
副词“基本”与“基本上”是两个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同时也经常被混用的词,两者在语义上是十分接近的。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发现,两者首先在基本义项和语义指向上存在较大差异
沙汀自登上文坛就抱定为社会下层人物书写命运的信念,具有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的文学之笔几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土——四川。作为在蜀地土生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到今年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在百年历史的长河中,诺贝尔文学奖像是一颗璀璨的人文明珠,无数人类最伟大最优秀的文学家凭借他们对于人类和对整个世界的
本文以荣屯布央语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当前参考语法编写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以及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刘丹青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的语法调查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