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本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住院诊疗情况,明确当前诊疗方案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回顾队列研究,入选自2014年1月-2017年10月入住解放军昆明总医院住院、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的首次卒中患者。通过自制数据提取表采集纳入患者以下信息:年龄、性别、首次发病症状、时间、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等)、病因分型、临床症状分型、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住院期间用药情况(抗血小板聚集药、降血压药、他汀类药、注射用中成药、神经保护药、降糖药、脱水药)、静脉输注溶媒种类、用量及天数、出院和随访期末的卒中严重程度、残疾、生存状态、根据死亡日期计算生存时间。采用多元素线性回归分析住院期间用药与出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用药与90天残疾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住院期间用药与90天死亡的关系,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共筛查3127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缺血性卒中病例共739例,其中2014年病例154例,2015年病例186例,2016年207例,2017年192例。纳入病例中,男性479人(64.82%),最大年龄95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66.44±13.55岁。纳入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72±4.19,出院:4.18±4.08。52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占:71.58%;20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占27.20%;276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占37.35;161例患者合并冠心病,占21.79%;216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占29.239%;293例患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39.65%;172例患者合并吸烟,占23.27%;108例患者合并饮酒,占14.61%。。平均住院天数13.56±5.67天;平均输液天数13.39±5.69天;住院期间人均输液总量9614.19±7721.29ml;使用甘露醇的中位天数:5天。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The Oxford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OCSP)临床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所占比例最高,为80.7%;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所占比例最高,为:70.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后87.69%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81.17%的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81.85%的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药物治疗;88.56%的糖尿病患者接受降糖药物治疗;99.05%的患者接受神经保护药物治疗;98.24%的患者接受中成药物治疗。近四年来,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他汀类药物、降压药及降糖药的使用基本呈增长趋势,中成药静脉输液及神经保护药的使用率最高,年均使用率持平。通过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住院期间静脉输注甘露醇使用总量与研究对象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呈极低正相关(B=0.00,P<0.001);住院期间静脉输注等渗盐水的总量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极低正相关(B=0.00,P<0.001)。住院期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与研究对象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B-1.71,P<0.001);住院期间使用降血压药物与研究对象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B=-0.88,P<O.05),其他药物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成药物使用降低90天残疾风险(OR=0.17,95%CI=0.04-0.72)。降压药使用降低90天残疾风险(OR=0.46,95%CI=0.26-0.82)。再通过临床药物及危险因素与90天残疾行Logistic分析发现:降压药物、中成药物与90天死亡无明显相关性。等渗盐水输注总量、静脉输注甘露醇总量与90天残疾呈极低正相关(OR=1.00,95%CI=1.00-1.00)。Cox回归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使用降低 90 天死亡风险(HR=0.46,95%CI=0.23-0.92)[结论](1)基于本单中心回顾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日趋规范,近四年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降糖药物的使用率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其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及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较高,中成药物及神经营养保护药最为普遍。(2)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普遍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但合理范围内所使用的溶媒种类及总量不显著影响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及90天预后。(3)住院期间积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降压药显著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住院期间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能降低90天死亡风险。(4)住院期间无指征使用甘露醇对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及90天预后均无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