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浪费闲置问题亟待解决,探索完善宅基地退出制度的方法和路径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此前,全国33个试点地区在2015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为试点地区要求进行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截止2018年底,上一轮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在我国每年有约275.4万亩的宅基地被闲置的情况下共退出8.4万亩宅基地;2020年10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4个县市区和3个设区市作为新的一轮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地区。作为一项涉及广大农户的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退出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理论基础问题。例如不同类型的宅基地退出实现形式下如何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这类问题如果得到有效解决,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宅基地退出实践中的不足,为新一轮宅基地退出试点探索高效的宅基地退出模式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作为研究主题,以MOA理论和成都市郫都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结合的方式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以期找出给出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之后确立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重点。然后,通过对传统行为科学理论和MOA理论进行理论推导,搭建了以MOA理论为基础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动机、机会、能力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内涵的界定和转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概念并构建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提出结论和建议。论文由五章构成,基本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是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是研究目的及内容,国内外研究综述,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宅基地使用权、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介绍了本文应用的各种理论的内容并简要分析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本文的分析中来。第三章,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理论分析。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传统行为理论进行分析的局限性,介绍了本文如何结合传统行为理论和MOA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动机、机会、能力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内涵的界定和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概念,选取出了本文实证分析中需要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四章,实证分析。本部分结合成都市郫都区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模型,得到了指标分析的结果,并对指标分析的结果显示的意义作出了解释,验证了我们基于MOA理论作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成因的假设。第五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利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促进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发生的改进措施和建议。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首先,本文创新性地使用了管理学领域的动机-机会-能力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视角。将动机-机会-能力理论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拓展了动机-机会-能力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发生的原因时从动机、机会、能力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这是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具有的一定创新。(2)其次,本文从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本身的角度出发,在构建了MOA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引入了传统的行为科学中的多种理论,具体分析了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动机、机会、能力三者的具体内涵和构成。将传统行为理论与动机-机会-能力理论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考虑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构建了本文全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这是在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