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收费制与自主择业给那些从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来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高校贫困生的入学和能否坚持正常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和高校教育系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有240万人,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心理卫生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近年的有关报道称,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压力、学校生活拮据等,容易出现自卑、愤懑、人际交往的退缩等问题。
从我国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大约20%-30%不等[2]。李全彩(2002)曾通过心理咨询和书面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人际关系不协调己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拓展(吕敬,2004)。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交回避与苦恼是社交问题的主要行为表现与情感反应。影响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因素很多,其中孤独感和自尊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从研究贫困大学生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入手,调查并研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考查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状况、自尊及孤独感的现状。
2.分析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及自尊的影响因素。
3.考查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自尊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UCLA孤独量表,分别对河北省内五所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进行随机整群抽样,选取1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相关研究和多元回归等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1.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社交苦恼水平、社交焦虑水平以及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2.贫困大学生孤独感与常模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但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差异并不显著。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4.贫困大学生的社交状况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方面不存在差异。
5.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方面不存在差异。
6.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方面不存在差异,但性别、专业、生源地等对自尊水平有一定影响。
7.孤独感、自尊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孤独感、自尊对社交回避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