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关键,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研究单位,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着农村政策体制的变化,人口流动加速,村落日渐开发等现实问题。伴随着传统农村社会的转型,国家介入动员的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市场机制还未有效建立,村级组织权力被削弱,动员能力降低,村社缺乏一种权威力量来启动农民的合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发生了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开展的日益深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由于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以及不同利益主体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公共物品困难重重,效率低下。本文以重庆市某区唐家坝村级公路修建为例,讲述了唐家坝村村民、村干部、村里企业、办事处、以及村外迁出户在不断互动中形成了利益平衡,推动着修路的进程的故事,从中进一步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各相关利益主体互动以及影响其互动背后的社会机制,力求为更好地把握乡村内部运行逻辑,进而为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对修路中利益主体互动过程作静态描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析策略,从另一角度进行动态研究,以使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能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能更有效的帮助分析问题。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论:交代了选题的缘起和探讨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按照事件先后顺序讲述了修路的提出与动员,修路的过程。其中,将修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资金凑集到村社的合村并组之前为第一阶段,从合村并组使修路中断到道路复工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修路的近况。第三部分:分析讨论了修路中的利益主体以及利益主体互动的微观机制。首先对修路中的利益主体进行了分类,其次分析了利益主体互动的特点,最后考察了利益主体互动背后的社会机制,认为宣传、舆论、市场机制、体制变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益主体的利益价值取向,是影响利益主体互动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对前文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并得出结论,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要善于利用利益主体互动背后的社会机制,加强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