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由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所引起的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以成熟粒细胞恶性增殖为主。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存在特异性的Ph染色体,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该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形成融合基因,即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BCR-ABL融合基因可以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PI-3K/Akt/m TOR、STAT5等),以达到促进造血细胞转化以及增殖的目的。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提高5年存活率。随着TKI的普及,对TKI耐药以及无法耐受副作用而停药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导致疾病进入加速或急变期。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寻找其他靶点或其他药物来治疗CML。关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显示CML急变期与慢性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个差异较为显著的基因,BATF基因在急变期患者较慢性期患者表达明显下调,CST1基因、PLD1基因及PTHLH基因表达均明显上调。所以我们选择检测这4种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以明确其表达趋势是否与BMMSCs中的表达趋势一致。本实验的意义在于研究BATF基因、CST1基因、PLD1基因及PTHLH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为寻找CML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依据,并与这几种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探索CML急变期与慢性期BMMSCs中基因的异常表达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否存在明确的关系。方法:1采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及急变期(CML-BP)患者骨髓液标本(标本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共35例,包括男20例,女15例,年龄17-70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CML-CP患者25例,为第一实验组;CML-BP患者10例,为第二实验组。所有患者均经过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诊断)确诊,均符合FA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另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骨髓液标本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单个核细胞,于-80℃储存。2使用RT-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3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4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1本实验所使用的临床标本中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m RNA及蛋白质水平均有表达。2 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RT-PCR结果表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及急变期患者的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水平(P<0.05),而急变期患者的此四种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慢性期患者(P<0.05)。3 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水平(P<0.05),而急变期患者的此四种基因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期患者(P<0.05)。结论:1 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m RNA表达水平随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进展呈升高趋势。2 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蛋白表达水平随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进展呈升高趋势。3 BATF、CST1、PLD1及PTHLH基因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4 CST1、PLD1及PTHLH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与BMMSCs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但BATF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与BMMSCs中的表达趋势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