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CASA模型,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集、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温、降雨和地形数据对横断山区2000~2014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逐年逐月的估算模拟。采用格网分析、趋势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横断地区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横断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年总量的多年平均值为217.274 TgC,全区单位面积下多年的植被NPP年均值为486 gC·m-2·a-1;从年际水平上看,植被NPP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8年植被NPP呈显著上升明显,全区每年增加3.647 TgC。2008~2014年略有下降趋势,每年减少3.179 TgC。横断山区植被年内逐月植被NPP变化曲线的整体形态相似,但不同地区略有差异。植被在进入4月后开始NPP(碳物质)的迅速积累,在7月到达峰值,然后积累速率下降,一直持续到10月末结束。(2)横断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局部变化差异明显,变化区间在-60~130gC·m-2·a-1之间。其中明显上升的区域位于横断山区中部、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包括怒江峡谷、沙鲁里山、大雪山、贡嘎山以及宝兴县-天全县一带;而下降明显的区域集中在藏东的察雅县、贡觉县、川西的汶川县以及鹤庆县以下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区(包括大理县、弥渡县、宾川县、祥云县、攀枝花市、永仁县等区域)。(3)横断山区不同植被生态系统NPP平均值呈明显梯度变化:首先,NPP均值最高的是乔木类和草丛类生态系统(NPP平均值>750 gC·m-2·a-1),其次是草原、栽培植被、沼泽生态系统(NPP平均值500~650 gC·m-2·a-1),然后是草甸类、针叶林和灌丛生态系统(NPP平均值350~450 gC·m-2·a-1),植被NPP最低的为高山植被生态系统(NPP平均值在240 gC·m-2·a-1左右)。从地区植被NPP年总量的贡献比例上来看:灌丛>针叶林>草甸>阔叶林>草丛>栽培植被>高山植被>其他类型,其中前四种植被类型年NPP累积量的贡献率占比达78.91%。(4)在F0.1检验水平下,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影响的区域占比6.87%,且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中部察雅县、贡觉县、沙鲁里山地区,南部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区,包括宾川县、攀枝花市、会理县、元谋县等;而非气候因子(包括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占比93.13%,主要位于横断山区中部、南部河谷地区、汶川县以及横断山区东缘的低海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