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翼文学曾一度因与政治联系紧密而被放逐于文学史叙述之外,但随着革命现代性的再解读,近些年来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又逐渐升温。其中,对于左翼作家的牢狱书写,尽管得到了部分学者的重视和肯定,但总体而言在文学史叙述中仍大都处于失语状态。在三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话语影响下,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也几乎都以揭露和关照社会现实作为主要创作目的。因而在其各类文本中,左翼作家总是以鲜明的对比手法,一边批判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牢狱空间的污秽性以及牢狱监管层的残暴贪婪,一边赞美革命者无惧生死的坚定与无畏,由此完成了对“革命”这一时代主题的具象传达。与此同时,许多左翼作家还以犀利的笔触对狱中底层囚徒的人性完成了深切关照,这不仅使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保留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价值,而且还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牢狱的深度叙事。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归纳了学界目前对于左翼文学的研究综述,并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确定了研究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章主要分析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大量书写牢狱与革命以及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三十年代的左翼知识分子,面对频发的牢狱事件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在革命意识的促使之下,他们或根据自身的牢狱体验,或根据亲朋入狱的真实经历,有意选择了牢狱这一体现统治者残暴意志的特殊空间展开叙事,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共同参与到牢狱文学的建构之中,最终完成其批判社会与推进革命的双重目的。第三章主要分析论述了左翼作家在建构多重牢狱空间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对于现实的揭露和对于革命美好愿景的表达。左翼文学中的牢狱空间可细分为现实的物理生存空间、记忆性的黑暗权力空间和神圣的革命空间三类。国民党的牢狱、伪满洲国的牢狱和上海租界的牢狱都是叙事展开的基点,是文本人物发生动作必备的物理生存空间。在这一实在的生存空间之上,繁杂的人际关系又将衍生出牢狱的黑暗权力空间,肮脏暴力的权钱交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在对物理生存空间和黑暗权力空间进行不遗余力地呈现的同时,创作主体的革命心理空间也在此过程中被清晰地建构出来。第四章主要剖析左翼牢狱书写中对于多种狱内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具体而言,按照身份地位和狱内所享权利,这些有血有肉、性格复杂的狱内众生相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动荡时代中的牢狱监管层,二是病态牢狱管理下的囚徒众生。一方面,左翼作家不断丑化牢狱上层管理者和龙头势力群,美化英伟高大的政治犯;一方面不断探索塑造不同人格的看守和底层囚犯,这既使左翼作家的革命诉求在文本中完成了生动的艺术表达,而且还使其在牢狱叙事中完成了揭露现实的沉重历史叙事,以及对于人性的深重批判。第五章在分析左翼牢狱书写中所存在的审美局限的同时,还将其放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左翼作家精心设计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性创作,不仅导致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局限,而且对于文学战斗功能的强调,还导致左翼作家的牢狱书写多为短篇小说,甚至有的直接以速写的形式出现。但是,若将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牢狱书写置于文学史的横纵向历时态坐标来考察,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在推动牢狱叙事发展上,在文学题材的拓展上以及文艺同革命的联系上,在揭露和影射现实问题上,尤其是囚徒等形象的塑造上,显然存有新的值得肯定的贡献。第六章为结语,主要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史视野来评价和总结左翼文学中的牢狱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