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体中由于动物的排泄物和未被消耗的饲料降解造成水体的污染,有害物质的积累,对水产养殖生物造成巨大危害,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有效地调控养殖水质成为目前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海洋养殖环境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造就了其微生物自身独到的优越性,从海参养殖环境中寻找具有高效净化作用的净水菌株,再应用于水产养殖中更具相容性、安全性。同时,具有净化作用的微生物筛选也为探寻水体净化提供了新思路,为水质改良剂的实际生产提供可选菌株。本研究从大连海域的海参养殖水样及污泥中,经初筛、复筛得到4株光合细菌和4株异养硝化细菌。将筛选得到的4株光合细菌和4株异养硝化细菌的培养液离心收集菌体,分别投入海参养殖水体,测定其氨氮、亚硝态氮、COD的去除率。筛选出1株高效净化海参养殖水体的光合细菌HS-PSB1,其对亚硝态氮、氨氮、COD去除率分别为35.71%、36.22%、23.81%;筛选出1株高效净化海参养殖水体的异养硝化细菌HS-NOB2,其对亚硝态氮、氨氮、COD去除率分别为39.62%、41.68%、20.98%。对高效净化菌株HS-PSB1和HS-NOB2进行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扩增及序列测定,初步鉴定HS-PSB1为沉积盐考克氏菌(Kocuria sediminis.),HS-NOB2为节杆菌(Artrobacter sp.),分别将其命名为Kocuria sediminis HS-PSB1 和Arthrobacter sp.HS-NOB2。利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对高效净化菌株HS-NOB2进行固定化,将该固定化菌投入养殖水体及人工合成污水,研究其对水体中亚硝态氮、氨氮的处理效果,并与其游离菌体细胞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固定化后亚硝态氮去除率达到49.85%,氨氮去除率达到56.58%,均明显高于其游离菌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