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球女性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乳腺癌虽不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但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20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蓬勃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出现在医学工作者的眼前,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分型主要有:管腔A型(luminalA型),管腔B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细胞样型(basal-like型),basal-like型乳腺癌中约有80-90%的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三阴性乳腺癌是指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乳腺癌细胞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乳腺癌,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其特殊的免疫组化分型,导致TNBC本身不能从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的曲妥珠单抗中获益,并且早期复发率相对较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易发生肺、脑的转移,因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TNBC单独作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进入到21世纪,分子生物学从基因的角度探寻疾病的发病原因,高通量测序(HTS)技术从起源到进一步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信息。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是目前已证实的与遗传性乳腺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BRCA胚系突变的患者约与15%的TNBC有密切关系,而TNBC约占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的70%和20%左右,可见TNBC与BRCA基因的突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携带不同的BRCA突变的患者的各项临床和病理特征值得探讨。本文纳入了已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研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目的研究BRCA1/2(乳腺癌易感基因1/2)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致病突变状态,分析了解其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6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和血液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入组患者的BRCA1与BRCA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部分相关内含子区域以及外显子上下游±50bp剪切突变区域进行检测,再将46例患者按是否含致病突变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果在46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共检测到8例BRCA1/2致病突变,其中3例移码突变c.50855086insT、c.3656delA和c.37193720delTG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含BRCA1/2致病突变组具有发病年龄低,肿块最大径小,淋巴结转移比例低,临床分期早等特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族史的比例高于不含致病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阴性乳腺癌中BRCA基因中BRCA1突变率更高。2.伴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BRCA基因的突变率较高。3.突变位点c.50855086insT、c.3656delA和c.37193720delTG可能为中国人特有的突变位点,丰富了BRCA基因突变研究的数据库。4.新发现的致病突变位点对临床上的遗传咨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