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民“第三身份”的传播学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441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身份是公民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区别于他人的象征和标识。在现实层面,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两种身份,“第一身份”是私人生活层面的个人身份,“第二身份”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社会身份。在互联网传播技术快速发展、推广应用十分普及的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发明之初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它成功地超越了时间的限制,缩短了空间的距离,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与互动的媒介。互联网已演变成为一个“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在这个“虚拟社会”,人们的身份也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今,除了现实社会中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互联网传播的发展与普及还给人们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第三生活空间——网络虚拟社会空间。因此,大多数公民不仅拥有现实世界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还拥有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的全新身份——“第三身份”。公民的“第三身份”是一种网媒身份(目前学界也有学者称其为数码身份、终端身份或在线身份等),它是以信息时代的“身份重组”为背景,以网络媒介发展为技术支撑,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特征的全新身份,其活动空间是数字革命构建出来的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与传统身份相比较,公民“第三身份”在内涵、外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将社会学的传统身份理论与传播学研究新视角相结合,对公民“第三身份”予以较新、较全面的探究;将公民“第三身份”的理论分析与我国互联网传播现实情况相结合,对我国公民运用“第三身份”所进行传播实践活动予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根据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在的逻辑结构,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分析公民现实生活层面的“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进而析出本文的探讨对象——互联网生活层面的“第三身份”。并在传播学层面对“第三身份”的普及背景、基本标识及本质特性等方面予以剖析,并具体评析“第三身份”的传播学意义。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公民“第三身份”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虚拟身份”和“隐匿身份”,并进而探讨“第三身份”与真实身份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的具体呈现。在网络传播心理实证调查和网络传播行为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分别探析我国公民使用“第三身份”时的传播心理和传播行为。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公民运用“第三身份”进行的传播实践活动予以反思。首先具体分析公民运用“第三身份”时在传播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体行为层面造成的现实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传播活动、社会影响及行为规范等予以理性辨析和现实反思。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随着互联网传播的发展与普及,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社会空间。在现实生活空间,公民个人都具有两种身份:“第一身份”是私人生活层面的个人身份,“第二身份”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社会身份。在网络虚拟社会空间,公民个人又具有了区别于传统身份的全新的“第三身份”。公民“第三身份”具有虚拟性与隐匿性两大基本特征。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公民运用“第三身份”时,具有现实补偿、安全焦虑及被动盲从等社会心理特征,并相应地产生若干积极或消极的传播行为。网络虚拟社会空间,在当今时代已成为大多数公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网络虚拟社会空间,减少或消除其中的负面因素,必须在社会监督、公民个人自律、法制监管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其他文献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在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新闻评论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具体到文体方面,尊重多样化意见,提倡个人风格,打造个性化品牌,张扬
期刊
“我们赤贫的国家无法为艺术事业给予任何资助,手工艺将是艺术家的救世主,因为我们不得不去挣钱谋生。”  格罗皮乌斯教授站在包豪斯学院的第一学期总结展览会上,对自己的学生发表演讲。这个“赤贫的国家”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这个传授艺术和设计的包豪斯学院就诞生在战火刚停的战败国废墟上。谁也没有想到,这所学院会刮起一场设计风暴,深刻地改变20世纪乃至此后世界的艺术和设计面貌。  用建筑来建立新
对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是海外汉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的研究独树一帜,他们成立的“中国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发展”小组借用哈贝马斯“公共
当代社会媒介高度发展,千变万化.媒介的发展与进步是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共同前进的.媒介融合已经从单纯技术上的趋势变为整个全球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方向.当前媒介互为内容
该文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剖析入手,结合其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的述评,来客观公正地评价"舆论骄子"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影响,并以期对今天乃至将来有所启迪.该文共分前言
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同越南战争一样,成为一场“起居室内的战争”。电视记者的无处不在使得战争在变得空前透明的同时,也使得战争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各家电视台演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