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固定方式及术前、术后并发症,以及这些因素对骨折复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对这种复杂骨折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以提高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科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73例,其中死亡1例,失访4例,共随访到68例。68例患者中,男51例,女17例;年龄范围22~73岁,平均43.7±13.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3例,高处坠落伤27例,挤压伤4例,摔伤3例,重物砸伤1例。本组病例的Letournel-Judet分型:横行骨折14例,双柱骨折20例,T形骨折13例,横行伴后壁骨折10例,后柱伴后壁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4例。对入选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固定方式及术前、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1)在手术时机方面:患者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受伤14天内手术者为早期手术组,14天后手术者为晚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38例,晚期手术组30例。(2)在手术入路方面:19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21例选择Kocher-Langenbeck入路,28例选择二者联合入路。(3)在固定方式方面:使用重建接骨板固定50例,前柱重建接骨板联合后柱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4例,后柱重建接骨板联合前柱空心拉力螺钉固定4例。手术治疗效果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42天,平均16.0±9.3天,中位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3(9~21)天。术后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根据Matta骨折复位标准,本组髋臼骨折31例获得解剖复位,27例为满意复位,10例为不满意复位,复位满意率85.3%。本组术后随访期12~59月,平均28.9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至最后一次随访,髋关节功能优31例,良19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73.5%。在手术时机方面: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髋臼骨折分型及合并基础疾病、骨盆骨折、下肢骨折、腹腔脏器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为15.0±4.8,合并颅脑损伤2例,胸部损伤8例,晚期手术组ISS评分为20.1±6.3,合并颅脑损伤10例,胸部损伤1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手术组复位满意率89.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4.2%;晚期手术组分别为8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2例,晚期手术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手术入路方面:各手术入路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ISS评分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复位情况、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固定方式方面:各固定方式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ISS评分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情况、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早期手术可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影响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受伤严重程度,尤其是合并的颅脑损伤及胸部损伤。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的术前并发症,尤其是下肢DVT的发生率。手术入路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主要与患者的髋臼骨折分型有关,通过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均可达到较好的骨折复位和髋关节功能。因此,对于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应在及时处理颅脑、胸部损伤等严重合并伤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提高手术效果。制定手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髋臼骨折分型及手术医师的习惯,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进行手术,争取获得解剖复位,以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