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甘肃小陇山林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6、15、23、35a)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养分(N、P、K、Ca、Mg)积累与分配,年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地表层凋落物贮量及养分积累,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掌握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在土壤层、植被层、凋落层的分配与流动规律,分析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得到基本结论如下:(1)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林分不同组分的养分含量整体表现为:绿色部分(针叶、灌木叶、草本地上部分)最高,林下植被地下部分次之,灌木枝其次,树皮、树枝、树根、树干最低。5种元素含量整体表现为:N的含量为最高,Ca和K居中,P和Mg最低。随着林龄增加,养分贮量不断增大,4个发育阶段林分养分积累总量分别为562.83kg·hm-2、847.24kg·hm-2、1020.46kg·hm-2、1317.38kg·hm-2。(2)林分年凋落量和地表层凋落物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均呈倒“V”字形,年凋落量在中龄阶段达到最大为3911.7kg·hm-2;与年凋落量相比,凋落物贮量有滞后现象,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大为12260kg·hm-2。养分年归还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分别为46.52kg·hm-2、100.89kg·hm-2、126.77kg·hm-2、142.37kg·hm-2。地表层凋落物养分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分别为88.11kg·hm-2、319.31kg·hm-2、501.53kg·hm-2、297.43kg·hm-2。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养分年归还量和凋落物层养分的贮量,均是以Ca和N最大,K和Mg居中,P最小。(3)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发育至近熟林阶段,土壤密度变大,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减小,土壤有机质、N、P、K、Mg、Ca含量明显降低;到成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改善,土壤密度变小,毛管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超过了中龄林阶段的水平。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性质综合得分分别为-0.11、0.03、-0.57、0.68,表明近熟林土壤理化性质最差,成熟林土壤理化性质最好。(4)随着林龄的增加,养分循环系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周转时间先增加后降低。N、P、K利用效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Ca和Mg利用效率随林龄的增加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幼龄林阶段,养分归还速率快,周转时间短,但净生产力较低;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虽然净生产力大,但养分消耗较大;而成熟林阶段的林分对养分低吸收、高归还,有利于林地土壤养分的维持。日本落叶松有着较高的循环系数和利用效率。幼龄林-近熟林阶段,林分养分需求量大,凋落物归还量也大,但是凋落物中的养分不能及时归还于土壤中,因此在近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最差,凋落物层积累了大量的养分;近熟林-成熟林阶段,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和转化,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使得成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了很好的恢复,且凋落物层养分贮量明显减少。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养分循环特征以及养分的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为了维持地力及长期生产力,建议将轮伐期延至成熟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