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盂县位于山西省中部,盂县方言属于晋语中的并州片。该方言的词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是粗略地提及或仅限于几个典型词缀,如“圪”“日”“忽”“子”等,对于典型词缀的构词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甚至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广泛收集语料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普方比较等研究方法,尝试对盂县方言中的典型词缀进行全面总结、研究,试图较为清晰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盂县位于山西省中部,盂县方言属于晋语中的并州片。该方言的词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是粗略地提及或仅限于几个典型词缀,如“圪”“日”“忽”“子”等,对于典型词缀的构词形式、语法意义、语法功能甚至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广泛收集语料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普方比较等研究方法,尝试对盂县方言中的典型词缀进行全面总结、研究,试图较为清晰地展现盂县方言特色词缀的基本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针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作一系统的说明,随之就汉语词缀及盂县方言词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述,最后分别从盂县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系属及一般特点对盂县方言进行综合概说。第二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读音用字及来源。这一部分选取了“圪”“日”“子”三个词缀,重点分析了其语音用字及来源,使我们对三个词缀有一个本体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构词形式。这一部分对盂县方言中的五个典型词缀“圪、忽、子、日、鬼”加以全面描写,其基本式和变式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并对分类的语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圪”是一个没有词汇意义,只起构词构形作用的前缀;“忽”主要用来构词,“忽”字本身没有实义,“忽”缀词的意义与其词根的意义大体一致;“日”主要起构词作用,“日缀词”大多都用于口语中,“日缀词”的形容词不可以重叠,但是个别动词可以重叠,例如“日捣日捣”;“鬼”是盂县方言中使用频繁的准后缀,“鬼缀词”一般都表示贬义。第五部分是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语法化机制。本部分从语义、语音、认知三个方面分析盂县方言词缀衍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盂县方言词缀。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是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主动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的情景中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深度
“平等”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平等问题与人类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可以说,平等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当中,《反杜林论》是一部解读平等问题的重要性著作,恩格斯在该著作中依照“理论奠基-内容解构-科学建构”的逻辑脉络,将平等考证置于历史的、现实的基础之上,使杜林臆造出绝对平等的两个人复归到本来的现实状态,并科学阐述了平等观的具体内容。深入探究和把握
家国情怀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同时也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重要途径、完成我国复兴之路的重要方式、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举措。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个自信”。高中历史课程家国情怀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理论价值以及提升高中历史
本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迭代对于新时代教师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深刻而伟大的教育技术革命,如何培养新时代教师也逐渐成为焦点。通过TPAC K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分析、访谈与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M大学师范生TPACK的培养现状,发现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师范生培养策略。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M大学师范生TPACK总体水平不高。通过对平均值的比较可以发现,各维度的平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整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模型,从而解释复杂的心理现象。整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模型包括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考虑到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一概念覆盖面更广,本研究选择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作为探究整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的切入点。潜调节结构方程法(Latent Moderated Structural Equations,LMS)是常用
作为现代文坛的“这一个”,章衣萍创作丰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理论均有涉猎,受众广泛,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光彩。其作品成长轨迹与整个现代文学的建构过程相呼应,尤其“五四”阶段,他是新文学历史的积极参与者、是社会思想的启蒙者,为《语丝》撰稿、主编《文艺春秋》《文艺茶话》、参与组建秋野社等,文学活动相当活跃。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尘烟渐渐将其淹没。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作家
中国古典小说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文本往往蕴含着鲜明的伦理意味。《水浒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伦理意蕴也是广为受到关注的。这部小说关注伦理大环境下伦理个体的生存状态,并进行了伦理审视。作家运用叙事的形式、各种引导性的语言,展示着作家创造的伦理体系,试图激发读者在阅读后收获伦理体验,产生与之相应的伦理认同感。本文运用叙事理论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客观地对《水浒传》的小说叙事以及伦理价值进行探析,阐释
本文以地域特色为研究背景,以上里古镇为研究对象,以融合上里地域特色的古塔、古桥、古牌坊、古院、古戏台等传统建筑和“年猪文化节”的民俗活动为研究内容。总结上里古镇的地域特色,分析上里古镇文创设计发展的现状,提出上里古镇地域特色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这个选题,为上里古镇文创设计的研究提出方向,试图为其他同类型文旅古镇的文创设计提供研究思路。上里古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
笑是人类共有的表情,是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思想交流的基本动作之一,其种类颇多,蕴含的意义丰富。笑类语汇内容丰富,用法多样,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译作的传播与推广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红楼梦》为语料来源,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红楼梦》中笑及其有关词语、短语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维译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文共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
近年来,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汉维翻译中,在翻译界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论文以公开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一、卷二)原文及维吾尔语版人工译本、在线翻译后的机器译本共三个文本,借Ant Conc3.5.8(windows)、Em Editor等软件工具,建立三语平行语料库并获取语料数据,通过分析人机两个维译本的语料数据,进行基于词语的人机翻译对比研究,一方面考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