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营养状态评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客观规律,探讨不同证型与营养状况的特点,为中医辨证的标准化和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指导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08月-2019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部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患者共计108例,参照2011年《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进行辨证分型,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营养评定指标。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本次纳入的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中医证型与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的关系: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有79例(73.1%),无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有29例(26.9%)。2.中医证型与营养评定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在白蛋白均值上,肝气郁滞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白蛋白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气郁滞证与其他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湿内停证与其他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胆固醇均值上,肝气郁滞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总胆固醇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总数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与L3SMI的关系:在L3SMI均值上,肝气郁滞证>湿热内蕴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L3SMI在各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肾阴虚证与其他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肝气郁滞证、水湿内停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Child-pugh分级中,以B级(36.1%)最多,C级(35.2%)其次、A级(28.7%)最少,Child-pugh分级在各中医证型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营养评定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NRS2002风险筛查、白蛋白、总胆固醇、L3SMI营养评定指标可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提供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