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1959-)是一位当代英国作家,她迄今已出版20多部涵盖各种话题的作品,吸引了大批批评家针对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同性恋倾向以及后现代特征展开批评研究。温特森的作品大多引经据典,且对《圣经》情有独钟。这在她的早期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给樱桃以性别》(1989)、《写在身体上》(1992)——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表明这一时期温特森对其宗教信仰,对《圣经》教义经历了从否定、颠覆到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意义并对其中的元素重新塑形的过程。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温特森怎样以她不服于世俗的姿态,通过对《圣经》原型的重塑传达给她对陈见的否定,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本文以上述三部小说为研究主题,以卡尔·荣格对原型的三种分类作为搭建论文框架的基础,围绕标题中“重释”的三重意义展开论述:首先,温特森否定了传统宗教对《圣经》人物的阐释。以温特森小说中不同寻常的“受膏者”形象为例,突出这些“受膏者”形象与传统“受膏者”形象的不同,反映温特森对宗教陈见的颠覆。其次,温特森发展了一种以不同角度来阐释《圣经》原型意象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积极的视角,突出了尊重差异性的意义。再次,温特森在原有《圣经》原型情境——包括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再创造,赋予这些原型新的含义以表达对爱的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总之,本文旨在证明温特森采用圣经原型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宗教的反抗,更是为了改写出她自己的《圣经》,否定宗教片面不平等的解释并发掘《圣经》文本中的可贵之处。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引经据典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