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特·温特森三部小说中对《圣经》原型的重释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uba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1959-)是一位当代英国作家,她迄今已出版20多部涵盖各种话题的作品,吸引了大批批评家针对她独特的写作手法,同性恋倾向以及后现代特征展开批评研究。温特森的作品大多引经据典,且对《圣经》情有独钟。这在她的早期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给樱桃以性别》(1989)、《写在身体上》(1992)——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表明这一时期温特森对其宗教信仰,对《圣经》教义经历了从否定、颠覆到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意义并对其中的元素重新塑形的过程。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温特森怎样以她不服于世俗的姿态,通过对《圣经》原型的重塑传达给她对陈见的否定,对差异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本文以上述三部小说为研究主题,以卡尔·荣格对原型的三种分类作为搭建论文框架的基础,围绕标题中“重释”的三重意义展开论述:首先,温特森否定了传统宗教对《圣经》人物的阐释。以温特森小说中不同寻常的“受膏者”形象为例,突出这些“受膏者”形象与传统“受膏者”形象的不同,反映温特森对宗教陈见的颠覆。其次,温特森发展了一种以不同角度来阐释《圣经》原型意象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积极的视角,突出了尊重差异性的意义。再次,温特森在原有《圣经》原型情境——包括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再创造,赋予这些原型新的含义以表达对爱的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总之,本文旨在证明温特森采用圣经原型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宗教的反抗,更是为了改写出她自己的《圣经》,否定宗教片面不平等的解释并发掘《圣经》文本中的可贵之处。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引经据典的范例。
其他文献
讨论了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和特点 ,并用 14种国产弱碱阴树脂研究了去除水中Hg2 + 及苯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确实
近年来,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世界上公认的双语教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北美诞生了,它指的是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来进
历史及其重建一直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这一点在《天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采用元历史、女性主义以及文本细读法等多种批评理论,对《天堂》的多重历史叙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