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3C核磁共振波谱及圆二色光谱,研究了L-半胱氨酸(Cy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Hg2+的结合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13C核磁共振波谱和圆二色光谱的结果同时显示Hg2+∶Cys(GSH)在1∶2到2∶3之间时,Cys和GSH中的巯基都继续参与结合。而且,在这两个比例之间GSH中除了巯基参与结合外,谷氨酸残基也参与了结合。奇怪的是,尽管在与Hg2+结合时GSH比Cys的结合位点多,Hg-Cys却比Hg-GSH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另外,圆二色光谱的结果显示,对于Hg-Cys和Hg-GSH,汞-巯基金属簇都是在1∶5到1∶2 Hg2+∶Cys(GSH)之间形成的,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均为1∶2 Hg2+∶Cys(GSH)。将原创性的汞离子荧光分子探针EPNP进一步发展应用到细胞生物学、动物学和神经毒理学领域。结合倒置荧光显微镜,在新生小鼠神经元细胞和神经组织内,均首次实现了小于μM水平上,高选择性、可视化地研究其内汞离子的蓄积和分布。研究中,我们找到了截止到目前的神经系统汞中毒的最小计量和最短的染毒时间,分别为0.1μg/g体重、3天;无论是对细胞的观察还是对组织的研究,实验结果均明确表明在我们所涉及的注射剂量和注射时间范围内汞首先进入的是大脑海马的神经元,在脊髓神经元细胞中始终没有发现汞离子的存在;研究结果还发现,新生小鼠同成年鼠体内汞离子的储存和运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新生小鼠的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不能像成年鼠那样有效地抵御有毒Hg2+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