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作为我国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其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父母被称为“失独”父母,他们不仅存在主流认知中的经济贫困、医疗隐患、养老困境等现实问题,生活世界中的他们还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本文以武汉、南通两地的“失独”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开展座谈会、参与计生工作汇报会等方式收集资料,以“失独”父母身份受损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失独”父母遭受身份受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观察其与生活世界的互动行为,并在展示这些父母“失独”后生活世界的种种“挤压”与社会互动困境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域出发,探讨他们在身份受损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动性进行身份管理,并对其行动逻辑进行剖析进而分析其行动原因,展示和理解“失独”父母在能动驱动下进行的身份管理行为。本文中,“失独”父母经历了熟人社会的“挤压”,自我世界的坍塌,向基层政府寻求救助时遭遇困境等境遇,这些都从社会文化和自我认知层面形塑了“失独”父母的“受损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失独”父母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互动场景和互动对象的不同,权宜性地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通过逃离原生活圈、人际关系“次级化”、建构“自己人”的“小社会”、向相关部门喊话依“势”维权等方式,有效管理自己的身份信息,最终以获得社会尊重和社会公正待遇,并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