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父母社会互动中身份管理研究——基于对武汉、南通“失独”父母的个案调查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132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作为我国特殊国情----“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其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父母被称为“失独”父母,他们不仅存在主流认知中的经济贫困、医疗隐患、养老困境等现实问题,生活世界中的他们还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  本文以武汉、南通两地的“失独”父母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开展座谈会、参与计生工作汇报会等方式收集资料,以“失独”父母身份受损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失独”父母遭受身份受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观察其与生活世界的互动行为,并在展示这些父母“失独”后生活世界的种种“挤压”与社会互动困境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域出发,探讨他们在身份受损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动性进行身份管理,并对其行动逻辑进行剖析进而分析其行动原因,展示和理解“失独”父母在能动驱动下进行的身份管理行为。本文中,“失独”父母经历了熟人社会的“挤压”,自我世界的坍塌,向基层政府寻求救助时遭遇困境等境遇,这些都从社会文化和自我认知层面形塑了“失独”父母的“受损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失独”父母会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互动场景和互动对象的不同,权宜性地改变自己的行动策略,通过逃离原生活圈、人际关系“次级化”、建构“自己人”的“小社会”、向相关部门喊话依“势”维权等方式,有效管理自己的身份信息,最终以获得社会尊重和社会公正待遇,并回归正常生活。
其他文献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如何提高青年人的生活素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高校应当千方百计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促使他们的生活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大学生生活素质的现状  生活素质,是指人们在消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中,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活
一学校知识文化“价值规限”的可能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从知识发生论分析,它具有主体性,即说明人的意志可以渗透进去。相反,如果知识没有主体性,那么知识本身就只是客观实在,可以脱离人具有存在性,很明显,这个论题不证自伪。既然知识具有可切人性,那么这个切入口容纳的又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统治阶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美丽乡村建设因为涉及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以及文化等各个形态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也成为我国乡土文化传承和发扬最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