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辱观具有历史继承性,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新的荣辱观,只有从本民族的传统荣辱观中找到“思想支持点”,才能有益于新的荣辱观的普及、推广和提高。明清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天崩地解”、“海徙山移”的大动荡时代,在这一大动荡时代,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来的荣辱观具有历史的凸显性。
面对异族入侵,遭逢国变易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参加武装起义,誓死不降清朝,践行了“以卫国抗敌为荣,以投敌叛国为耻”的荣辱观;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等出生入死,忠贞不渝,践行了“以尽忠守义为荣,以背义不忠为耻”的荣辱观;史可法、夏完淳、张煌言等顽强抗战,宁死不屈,践行了“以烈死殉国为荣,以苟且偷生为耻”的荣辱观;朱之瑜、傅山、陈确等怀抱民族气节、以明遗民身份自居潦倒余生,践行了“以全节不贰为荣,以失节损誉为耻”的荣辱观。此外,夏允彝、瞿式耜、陈子龙、方以智、李颐等一大批士大夫也都以拒不投降、誓不屈服、张扬民族气节、坚持民族大义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践行了基于爱国大义的荣辱选择。
通过对明清之际士大夫荣辱观的背景、内容、表现、特色、价值以及养成途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笔者将其中在今天依旧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普世成分提取出来,例如最突出的“爱国主义”特色、“实践性”原则、荣辱取舍的历史镜鉴和养成途径等等,进而鉴古援今,将这些普世成分融通于现实的环境之中,有助于国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