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城镇化水平和速度显著提升,已步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引发了“冒进”的城镇化、“低效率”的负效应、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片面的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本文在深入剖析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对城镇化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以人为本”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最终构建了涵盖美好生活、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对外开放及社会共享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4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熵值法”对山东省17地市2006—2018年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然后采用可视化分析、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等方法,从时间维度变化、空间特征变化和时空格局演变3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本文将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为市场发展动力、内源环境动力、外向程度动力和政府行为动力,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究四大机制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本文梳理或验证了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数量关系:(1)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城镇化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型城镇化阶段、复合型城镇化阶段、早期新型城镇化阶段和高质量新型城镇化阶段4个阶段。(2)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基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发现6个子维度及综合指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特征变化来看,宏观层面上,在研究期间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逐级递增的显著趋势;中观层面上,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存在一定的地区不平衡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从两个“抱团式”的发展集团向“金腰带”型的空间分布格局的转变。(4)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先通过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全局Moran’s I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类似“倒V”形的演变态势,后通过局域自相关分析发现,“高―高(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低―低(L—L)”集聚区的7个城市(聊城、德州、泰安、济宁、枣庄、临沂、菏泽)在空间上呈现“C”字型相连的空间分布格局。(5)从四大动力机制来看,一方面按照其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程度来看,以内源环境动力和政府行为动力为主,市场发展动力和外向程度动力为辅,具体表现为:内源环境动力>政府行为动力>市场发展动力>外向程度动力;另一方面本地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对周围地区产生一个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针对提高山东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新需求、新产业、新开放、新基建、新创新、新配置”的政策建议:(1)释放新需求,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桎梏性。(2)发展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3)迈向新开放,共建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4)着力新基建,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5)驱动新创新,助力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6)嵌入新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